千亿资本帝国崩塌,老板卷款逃海外!一场“招商”外衣下共谋的“空转贸易”盛宴,上海均和暴雷为地方国企敲响警钟
今年6月,一颗重磅炸弹在上海滩炸响——曾经号称"长三角百强"的均和集团(202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2位、上海百强企业第21位),这个体量超千亿的商业帝国,竟然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更让人气愤的是,数千名员工不仅工资泡汤,还被逼着签下“自愿离职”的协议。而始作俑者,那位43岁的集团掌门人何旗,早在2023年底前已陆续转移资产,“旅居”日本。而在他身后,是数千名被粗暴清退的员工、青岛40多家血本无归的小企业主,以及全国范围内数百亿被套牢的投资者资金。官网介绍,均和集团注册资本13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其依托沪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畅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形成了集全球大宗商品贸易、金融服务与投资、城市运营与民生、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实业重工与工程建设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此外,集团拥有大宗贸易、金融服务、产业投资、风控、合规等各类员工7,000余名,年销售收入达人民币2,500亿元。01、资本游戏的崩塌,精心设计的骗局浮出水面
事实上,均和集团并非一夜之间崩塌。危机的征兆早在2024年底就已显现,当时员工工资开始“姗姗来迟”。从拖延几天逐渐演变成长期拖欠,但员工们自我安慰:“千亿企业总不会说倒就倒吧?”
(均和暴雷时间轴,来源网络资料)
2025年6月,这艘停泊在陆家嘴的“商业巨轮”彻底熄火。公司扔出“重磅炸弹”——要求员工自行办理离职,配合者只能拿到5月底的工资社保,想要赔偿金“门儿都没有”;不配合者连5月工资都拿不到。
愤怒的员工涌向劳动仲裁,维权队伍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项目接连爆雷。在青岛城阳区,一群购买“均和云谷”厂房的小企业主对着被查封的工地欲哭无泪。
“我们就是冲着项目身上的‘国资’光环去的,以为上了双保险,稳赚不赔。”一位企业主哽咽道。可现实是,他们购买的厂房连预售证和网签都没有,钱没了,厂房被封,房产证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02、“三无”贸易:千亿营收的皇帝新装
表面上,均和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超2500亿的大宗贸易巨头,实则大部分营收来源于“空转流水”,本质就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左手倒右手”财务魔术,其核心模式是“空转贸易”——无货权、无现金、无实物的“三无”模式,操作路径清晰而触目惊心:
-
合资平台设立:均和与亟需“美化”报表的地方城投合资成立贸易壳公司。
-
虚构贸易循环:壳公司从均和“采购”巨额货物(如价值10亿的钢材),旋即“原价”卖回均和。
-
虚假繁荣诞生:货物纹丝不动,甚至仅凭“虚拟仓单”走账,双方凭空制造出等额的虚假营收。
这种操作,使与其合作的地方城投公司能够瞬间获得“漂亮”的财务报表,得以顺利发债融资;均和则借此堆砌起庞大的贸易规模,骗取更高的信用评级、更廉价的银行信贷和“商业巨头”的品牌光环。
然而,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一旦监管要求穿透核查“货权凭证”或“现金流与营收匹配度”,其脆弱本质便暴露无遗。
03、“招商”幻影:产业园里的空城计与连环套
空转贸易仅是均和“组合拳”的第一招,与之紧密捆绑的是其所谓“产业园区建设与招商”业务。
2020年,何旗将目光投向产业园区,创立“均和云谷”品牌,豪言 “三年百园”。然而,这并非普通的实业扩张,这层光鲜的外衣下,同样是精心设计的套利链条:
-
低价圈地:以“招商承诺”为饵,换取地方政府远低于市场价的产业用地。
-
注水招商:凭借大量未真正落地的“企业意向书”滥竽充数,虚构招商成果。
-
违规预售/融资:在手续不全(无预售证、规划审批)的情况下,将厂房提前销售给不知情的企业或散户投资者,或直接用意向合同包装融资。
-
空城结局:大量厂房空置,承诺的产业集聚、税收、就业化为泡影。
均和通过虚假的贸易营收和“成功”的产业包装,最终就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从金融市场大规模套取真金白银:
-
信贷套利:用空转出的巨额营收向银行申请流动性贷款。
-
证券化包装:将产业园的意向书、合同包装发行项目ABS、信托计划。
-
抵押融资:用已“预售”的厂房进行重复抵押融资。
-
私募圈钱:利用与政府的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对外募集私募基金,许诺未来分红。
资金到手后,一部分用于维持庞氏骗局般的公司运转,更大一部分则通过复杂通道(如SPV过桥、境外转移、家族办公室、壳公司等)被悄然转移、隐匿。项目尚未真正启动或完成,巨额融资已被提前抽走,留下巨大的债务黑洞。
05、地方“共谋”:短视政绩下的饮鸩止渴
如此明显的造假与套利,缘何能长期运转?关键在于形成了一个脆弱的“共谋生态系统”。地方政府及关联城投公司,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半睁一只眼”:
-
政绩冲动:GDP、招商引资额、产业投资额等关键数据短期内“火箭蹿升”,地方领导履历光鲜。
-
财政幻觉:土地出让金(虽低价)、部分短期税收留成入账,缓解当期财政压力。
-
城投“解渴”:城投公司通过合资贸易凭空做大营收,获得宝贵的发债额度,掩盖自身流动性危机。
政企合作,各方在虚假繁荣的盛宴中各取所需,心照不宣。然而,这种“共谋”无异于饮鸩止渴。
均和的暴雷,正是这场击鼓传花游戏“音乐停止”的残酷时刻。鼓点骤停,地方城投首当其冲:
-
合资陷阱反噬:为美化报表而与均和合资成立的贸易公司,成为巨大债务和合规风险的直接承担者。
-
抵押物贬值/无效:作为融资抵押物的“产业园”厂房,或因违规、或因空置而价值暴跌甚至被认定无效。
-
债务连锁反应:为均和相关项目提供的担保、基于虚假贸易和招商承诺所做的投资决策,将引发连锁债务危机。
-
信用崩塌:深度卷入丑闻,严重损害地方国企乃至地方政府的市场信誉和再融资能力。
06、警示与出路:刮骨疗毒,回归本源
均和模式非孤例,其暴雷是对所有地方城投及国企的一记沉重警钟:
-
彻底摒弃“数字出官”思维陷阱:GDP、营收等数据的“虚假繁荣”是裹着糖衣的毒药。地方政府必须破除对短期政绩的病态追求,建立更科学、更注重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考核体系。
-
穿透核查,筑牢风险防火墙:城投等国企必须对贸易伙伴(尤其是涉及大宗、高额营收者)进行穿透式尽调,重点核查贸易背景真实性、货权流转、现金流匹配度,严防“空转”陷阱。对合资合作项目,更要严控风险,明确权责。
-
回归实体,夯实产业根基: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必须脚踏实地,摒弃“纸面招商”、“圈地运动”;考核核心应转向企业真实入驻率、就业带动、可持续税收贡献等硬指标;杜绝以“产业”之名行“地产融资”之实。
-
强化监管,斩断灰色链条:金融监管部门需加强对贸易融资、项目融资的底层资产核查,严防资金空转套利。国土、规划部门须严厉打击产业用地违规操作、无证预售等行为。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国企(尤其是城投)贸易业务、重大合作项目的专项审计。
-
设定营收质量“硬指标”:推动在信用评级、银行授信等环节,设定营收中现金含量、可持续性业务占比等硬性指标,从源头上压缩“空转流水”的生存空间。
均和帝国的崩塌,戳破了“空转贸易+虚假招商+金融套利”三位一体模式的巨大泡沫。它警示所有参与者:建立在沙基上的数字游戏终将坍塌,唯有回归实体、创造真实价值,才是企业与地方经济长久发展的正途。
地方城投等国企,尤需从这场血淋淋的教训中清醒,挣脱虚假繁荣的枷锁,方能在未来的风浪中真正行稳致远。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有终结之时,而承担代价的,往往是那些在盛宴尾声才恍然发觉自己手持“最后一棒”的人。
来源:万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