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贸易公司正在批量自杀?!不识货、不懂行、还不交学费、靠十几人撑起百亿营收,一次被骗就损失几十亿,国企领导长点心吧
不识货、不懂行、不交学费、团队就十几人、还干得杂,你说不骗你骗谁,国企贸易公司!
这两年,单单是各大媒体曝光的国企供应链公司爆雷新闻就有不少,涉及流失的国有资产金额更是高达百亿元,更别说那些没被曝光、被某些高层捂着的案子了...
说实话,看着这些媒体曝光的左一个几百万国有资产流失,右一个几亿元国资流失,大家都很焦虑、心里都不好受,因为大部分国资都是从老百姓纳税、募集的社会资金中来。所以,一旦因国企贸易公司的不当操作而导致国资流失了,那团队上下肯定会被国资委追责的,搞不好还得蹲牢子、挨枪子。
例如,2024年初一道天雷直接在国企供应链圈炸开了锅!安徽知名国企某国际经贸在与云南惠嘉公司开展棕榈油贸易时,云南惠嘉负责人通过行贿安徽国企高管,将交易模式从先款后货改为先货后款,并伪造货权文件提走货物后未足额付款。这起事件直至去因诉讼而曝光,造成安徽国企直接经济损失32.3亿,间接损失20.15亿,总计国资损失超50亿元。
2024年第四季度,华北某城投铜期货出现爆仓!华北某城投公司以“套期保值”名义进行铜期货投机,杠杆率高达20倍,最终亏损23亿元。该事件中底层贸易真实性存疑,仅12%交易量对应实际货物交割,母公司债券违约触发交叉违约条款,ABS偿付能力丧失...
看到这里,就有不少朋友吐槽说:他们的风控都是干什么吃的!但凡上点心都不至于损失如此惨重!但我想说,其实大家真的冤枉风控人员了!
一是如果公司只把风险控制的责任都丢给风控部门,那么出风险、爆雷是早晚的事。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好团队的力量,让公司全员都成为风控的哨兵;二是不够专业、也不够专注。大部分国企贸易公司团队就七八个人或十几个人,却干着几个亿乃至几十亿元的大宗贸易业务,品类还干得杂,既不够懂行业、也不够懂货物,还不交学费,那么你说,不骗你骗谁?当然这话也不是我说的,而是血淋淋的案例说的。
尤其是前两三年,95%国企供应链公司,为了冲营收、保利润,啥业务都敢接,只要能完成业绩指标,管不了这么多。冻品没摸过?接!煤炭没干过?干!钢材、有色金属两眼一抹黑?照样往前冲!离谱的不是这些品类,而是一个公司统共就十几个人,却敢横跨五六个行业、做着几个亿乃至百亿元的生意——这不是做供应链,这是开杂货铺式赌博。
更离谱的是,公司从上到下,连货长啥样、怎么验、怎么存、怎么卖都不清楚。你说他们不做风控吧,那也是有做的,合同、协议、单据样样不缺。但问题就在于,不懂行业、不识商品货物的风控及法务就是纸上谈兵。每个行业每个品类所对应的风控细则不一样。人家骗你货不对板、以次充好,你都看不出来;人家虚构仓储、重复质押,你也没查明白。最后出了问题才发现:原来行业的交易习惯根本就不是这样的、货物都不是这样运输的...但这时打出去的预付款国资,已经很难追回来了。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你都不去了解这个品类所对应的产业供应链链市场状况,就直接开干了,能不容易被骗“大额学费”嘛:生产流程是怎样的、原料生产商和终端客户集中在哪、市场上大概有多少玩家(工厂、国企贸易公司、民营贸易商、终端客户等)、这些玩家能力信用如何、交易习惯如何、货物怎么质检、物流仓储方式是什么、支付结算方式是什么、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信息,都要了解!
比如,以国内牛肉产业供应链为例,绘制国内牛肉主要生产厂商的分布地图、终端客户区域分布地图、行业内合作较多的质检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仓储服务商都有谁、爆雷企业的原因等等,以此让团队形成该行业的体系化认知,防止出现“低级错误”。
如果这些信息都不去了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那能叫做风控吗?不!这叫假装在风控!
当然,供应链贸易是一个资金密集、资源密集、信息密集型的行业,这也是很多国企贸易公司很难做好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个行业所需要积累的产业供应链知识及信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如果没有积累,那就从现在开始积累,当然就要付出更长时间和成本了!
此外,说句实在话:真正能活得好、做得稳的国企贸易公司,没有一个是靠杂取胜的,全都是靠专。
什么叫专?就是你别什么品类贸易业务都做,就聚焦在你的主责主业范围内,或者是你最熟悉的一到两个品类,把它吃透、摸穿。比如你做钢材,那就得清楚:这钢是啥标号、哪产的、怎么运输、怎么验货、市场上哪家靠谱、哪家坑多、行业里出过哪些典型风险案例……这些你不搞清楚,就是在赌运气。
这时候就有人说了:你这就是纸上谈兵,我们团队总共就七八个人,集团今年定的业绩目标是10个亿,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没时间去深入学习啊!
但我想说:一是对行业的认知与了解,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补上的,需要长期持续的学习;二是自身团队没时间深入学习,那就借外力!找行业老炮做顾问、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甚至多到行业头部企业走访学习——你不一定要自己成为专家,但你必须用专家的眼睛看业务。
除此之外,还得有一样东西:一套清晰、可执行、全员能看懂的风控操作细则。从业务员到风控岗再到财务岗,每个人都要清楚:业务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什么时候该操作什么、什么单子不能做、什么情况必须走紧急审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尽职免责,而不是出事之后互相甩锅。
总之,国企供应链公司要想真风控、真安全、真赚钱,就别嫌麻烦。守住主业、深耕行业、读懂货物、用好专家,这才是正道。别等雷爆了再喊疼。有些学费,交一次就够了。
当然啦,本文讨论的是“无奈被骗”的情况,如果是“主动想受骗”那就另当别论!
毕竟良言难劝该死的鬼,慈悲不渡自绝人。
所以,为助力各地国企贸易公司能够高效、安全、合规地开展供应链贸易业务,自检业务中的不合规与风险点,建立并完善全员参与、覆盖全流程的风控操作细则规范,我们将在2025年9月11-12日在西安举办的第二期《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目前已有近20家大型地方国企集团组织10人团、8人团、7人团、5人团报名,感兴趣的朋友尽早锁定哦,席位有限!
第一天课程上,我们将邀请了拥有20多年大型供应链企业风控实战经验、累计为企业规避和减少各类投资及运营、信用风险损失价值超百亿的原世界500强集团首席风控官『张老师』,从客商信用风控角度,以“客户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实操落地技巧”为题,给大家详细拆解客户信用风险管控的全流程实操要点,包括事前防控的客户与业务准入门槛、信用测评、授信管理——事中管控的抓应收账款(做分析、管单证等)、盯动态设指标(客户信用动态、客户交易动态、客户授信动态、外部环境动态等)——事后跟进的风险预警、催收技巧、坏账处理技巧等实务细节。更难得的是,张老师还将在课堂上给大家分享不少实用风控模板工具,比如业务初筛否决标准“设置三道防火墙”、分级授信审批“四权分立”、信用评级“五步法”、应收账款跟进“五步法”、化债“六步法”等工具,并结合多年工作方法和经验、亲身经历的风险案例,详解如何通过细节管理前置化解风险。
第二天课程上,我们邀请了拥有丰富诉讼经验、近20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给多家国企提供法律与合规服务的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老师』,从业务运营风控视角,系统讲解供应链业务负面清单制定、合同/单据/订单设计、事中运营操作、事中监督管理、货权管理的风控实务要点,助力各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落实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操作细则的制定。授课过程中,张老师还会结合亲身代理的多起风险案件,给大家拆解事前合同签订的隐藏陷阱与事中运营的潜在风险,比如合同签署中的标的条款设计、应急触发条款设计、单据设计、出入库环节的操作疏漏、商务跟单技巧、物流运输服务商/仓储方准入评估与动态考核设计、盘库巡库中的执行偏差、盯价细节、风险复盘方法(客户回访/业务风险/单据)等实务细节,每个环节都将配套具体操作方法。同时,张老师还将以自身代理的供应链诉讼案件为例,组织现场学员进行模拟演练,讨论该案例国企方在开展业务中隐藏了哪些风险点、未来全流程风控怎么调整等问题要点,也便于组团前来参与学习的企业团队,通过案例演习环节,增强对风险漏洞的识别能力,同时提高团队间的磨合程度。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风险,也不要自以为自己的风控做得很好,只是我们很多供应链公司的业务规模还不够大而已。当规模越大,出风险的概率就会呈指数级增长,不是不暴雷、只是时候未到。
课程报名:李老师19168536275

下一篇:国企供应链公司最大风险是老想偷懒!总想靠纯垫资业务撑营收规模,爆雷就在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