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央企紧急声明!中核集团公告:有不法分子伪造公司合同专用章大量采购钢材,诱骗供应商未收款先供货,这些都是假冒的→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5-14 , 浏览:139

近日,能源央企中核工业集团官网发布声明称:近期,有不法分子伪造“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同专用章”等印章,假冒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名义大量采购钢材,诱骗供应商未收款先供货,对供应商带来损失风险,也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为此,中核集团表示:“我未开展钢材采购项目,相关不法分子假冒行为与我公司无关,我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我公司作为中央企业总部,一般不直接对外采购工程物资或发包工程项目。我公司如有相关业务,均通过“中核集团电子采购平台”发布采购公告,依法依规履行采购程序后再签订合同。请社会公众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如对涉及我公司的合作事项或合同存疑的,可及时向我公司核实确认。”

为何频频被“李鬼”盯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24年10月12日,中核集团也发布过一次声明,声明称有不法分子伪造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 印章,以中核集团名义发包 “郑州井盖更换项目”。对此,中核集团表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不是我公司设立的机构,我公司没有在河南省郑州市发包井盖更换项目,相关不法分子假冒行为与我公司无关。请社会公众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如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请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

为什么中核集团会频频被“李鬼”盯上?原因或主要如下:

一是品牌影响力大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核集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品牌形象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来获取供应商等的信任。

二是业务性质特殊"核"这一字眼,往往伴随着技术门槛高、涉密性强的认知,在公众视野中,更是与“国家重器”挂钩。中核集团涉及核能开发利用、核工程建设等特殊领域,这些领域对技术和物资的需求较大,这种特殊业务天然的权威性和信息壁垒,使得不法分子得以利用外界对核工业运行机制的不熟悉,伪造央企合作项目。

三是采购流程规范中核集团作为大型央企,采购流程通常较为规范和严格,不法分子假冒其名义进行采购,可以逃避正常的采购流程和监管,从而更容易实施诈骗行为。

例如,在此次最新“李鬼”碰瓷事件中,诈骗方以“中核集团总部采购”为名,借助核工业项目通常涉及大宗物资、高额资金的特点,向供应商营造“大单机遇”的假象,而供应商也因为诈骗方的“权威”,主动压下对合同细节的疑虑。这种“高收益预期对冲风险”的心理,被诈骗分子精准利用。

作为中国核能领域的“国家队”,中核集团旗下拥有百余家子公司及科研院所,业务涵盖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全产业链。复杂的组织架构在提升产业协同能力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诈骗分子常以“集团总部直属项目”“新设分支机构”等名义伪造身份,利用公众对央企内部管理链条不清晰的特点,虚构采购需求。

此次中核集团声明特别强调“一般不直接对外采购”,正是指向这一漏洞——多数供应商难以快速厘清中核集团总部与子公司间的权责边界,误将“中核”品牌背书等同于所有层级机构的信用担保。

“李鬼”事件央国企的启示

事实上,类似事件在央企中已屡见不鲜,此前,中石油等企业就曾多次遭遇“挂靠”“伪造子公司”等骗局。

此次中核集团再爆“李鬼”假冒事件,对央国企也是一个启示:

1、规范采购流程与合同管理:企业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体系,确保所有的采购业务都通过统一的采购平台进行操作。细化合同管理,将合同模板标准化 ,合同签订要秉持严谨原则,严格按照企业的内部审批流程进行操作等。

2、加强供应商管理:企业应加强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和背景调查,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确保与正规的供应商进行合作,避免因与假冒供应商交易而遭受损失。

3、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和供应商都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涉及采购、合同签订等业务的印章、文件等进行严格核实,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供应商应如何防范类似风险?

对于供应商而言,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措施来防范类似风险:

1、谨慎核实信息 :供应商在与中核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业务合作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的业务信息、印章、授权文件等的真实性,避免因轻信虚假信息而遭受损失。

2、规范合同签订 :在签订合同前,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求对方提供真实的授权委托书等相关文件。

3、加强风险意识培训:企业内部要定期组织员工参加风险防范培训,特别是对于销售、采购等部门的员工。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常见的诈骗手段、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等;鼓励员工关注行业内的风险动态和新闻资讯,及时了解其他企业遇到的类似风险事件。

4、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可建立一套内部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例如,将收到的采购订单金额大小、交货时间紧迫程度、采购方付款方式等作为指标。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超大金额订单、要求极短时间交货、要求先货后款且付款方式不明确等,触发预警机制,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和风险评估。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央企上市公司董事长被查!掌舵3年,关联交易与财务黑洞牵出复杂利益链,“踩雷”德龙镍业导致巨额资产减值,公司业绩节节败退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