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央国企联手、150亿注资!继雅江集团后,又一国家能源巨头挂牌成立,目标直指“人造太阳”
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正式成立,获7家央国企超百亿投资,开启“央企主导+地方国资+产业基金”新格局,加速聚变能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迈向清洁能源未来。
可控核聚变“国家队”来了据上海发布,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聚变公司”)在沪挂牌成立。这家由中核集团全资孕育的“国家队”成员,一亮相就身披“聚变能源产业实施主体、投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三重战袍,手握清晰发展蓝图: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前行。
第99家巨无霸电力新央企诞生!中国雅江集团携1.2万亿超级工程震撼亮相,将改写世界能源与生态版图
这是继雅江集团之后成立,国资重磅押注的又一清洁能源巨头,中国聚变公司的横空出世,其意义远超一个“新公司成立”,它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这标志着中国核聚变能源事业,正从国家科研项目的深闺,昂首阔步迈向产业化、商业化的广阔天地。
7家央国企将投资超百亿
中国聚变公司的诞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其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6月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此前的注册资本为35.31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核电设备成套及工程技术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以及试验发展等。核燃料公司作为中核集团的重要一员,深耕核能领域数十载。
2023年12月,在成都举行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首次亮相,标志着这家深耕核能领域四十年的老牌企业,正式转向未来能源——核聚变这一终极能源梦想。
根据中国核工业集团(简称:中核集团)央企控股上市子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1985,简称:中国核电)、浙江省能源集团控股上市子公司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23,简称:浙能电力)7月22日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股权交易事宜已经由国资委正式批复。
在此次中国聚变公司成立大会上,一场规模空前的资本集结也同步完成。中国聚变公司与中核集团、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及四川重科聚变签署增资扩股协议;7家重量级央国企将联手向中国聚变公司投资约114.92亿元,以每股1.0019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
此轮注资完成后,中国聚变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50亿元,其股权结构也由单一央企控股转变为“央企主导+地方国资+产业基金”的多元格局:
-
中核集团保持控股地位(50.35%),本轮出资40.29亿元。
-
昆仑资本斥资约30.06亿元,跃居第二大股东(20%)。
-
中国核电投资10亿元,持股6.65%。
-
上海聚变、浙能电力、四川聚变及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分获11.81%、5%、3%及3.19%股权。
根据协议,各投资方将在未来3年内分期完成出资,1年内到位60%,2年内达到80%,3年内全部缴足。国务院国资委已批复此次交易,股权交割条件已具备。
终极能源诱惑:为何全球为之痴狂?
聚变能,被誉为人类能源的“圣杯”,俗称“人造太阳”。原理说来简单:模仿太阳,让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氚)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拥抱结合,释放海量能量。其魅力令人窒息:
-
燃料几近无限:主要燃料氘,可在海水中提取,供人类使用百亿年,真正“取之不尽”。
-
安全无虞:聚变反应堆没有失控爆炸风险,本质安全。
-
清洁环保:不产生任何温室气体或污染物,放射性废物微乎其微且短寿命,是真正的“零碳”能源。
-
能量密度爆表:聚变燃料远超石油煤炭等化学能源。就拿氢元素聚变来讲,1克氢元素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8吨汽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在当前能源变革的浪潮中,聚变能源作为前沿颠覆性技术,正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新赛道。一旦成功商用,便意味着人类彻底挣脱化石能源枷锁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局限,步入近乎零成本、零污染、无限量的能源极乐净土。从1952年第一颗氢弹试爆开启人类对核聚变能量的探索,到如今各国在聚变能源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人造太阳”正从遥不可及的梦想逐步走进现实。如今,百亿资本集结,中国“人造太阳”迎来重大进展。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成立,正是我国国家层面对核聚变技术路线投下的信任票,也是主导未来能源战略的关键落子。
挑战如山:理想如日耀眼,现实仍需攻坚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承载着提供清洁、无限能源并衍生医疗、成像及核废料处理等应用的梦想,然而其实现之路挑战如山,攻坚克难方见真章。
尽管技术难度曾让其遥不可及,但高温超导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正为其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市场热情也正印证着这种潜力。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4月,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所获总投资已达71亿美元,连续三年实现融资总额大幅跃升。浙商证券更预测,2031年-2035年全球核聚变设备市场新增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
理想如日耀眼,然而通向“人造太阳”的道路依然荆棘密布。
作为技术领跑者的中国核电,其在公告中也展现了清醒的认知,明确提示:“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基于技术研发难度高,产业化进展周期长,投资中国聚变公司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也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的风险。”
在经营层面,中国核电披露的数据也清晰显示,聚变公司当前仍处于高强度研发投入期: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均为零,净利润分别为-2.03亿元和-0.43亿元。这也直观反映了核聚变技术距离工程化应用和商业变现仍有漫长的道路。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聚变公司从传统核燃料向聚变能源核心平台的转型跨越,更显其战略意义,这背后承载着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无限、安全方向进化的坚定国家意志。如今,国家队已然就位,百亿资本点燃的“人造太阳”之火能否最终照亮人类能源的未来?答案并非唾手可得,这注定是一场需要举国之力、耐心与智慧并重的漫长征程,目标直指“星辰大海”。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下一篇:增资365亿元!国资产权交易史上最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