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老交情坑死你!国企供应链老总一声叹息:授信额度到底怎么算才不被坑?
干供应链业务这么多年,见过太多企业死在熟客手里了。
就像某家老牌国企供应链公司的悲惨遭遇:老客户某工厂5年账期0逾期,每年基本都是给他5000万的授信额度,但去年年底他说“订单火爆、要加1000万额度”。于是风控部就赶紧上报公司领导,后面领导回复说“都是老交情了,问题不大,批吧!”于是6000万在春节前就到账了,但这家供应链公司的风控部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赶在春节前还特意跑到工厂去做实地走访了,后面发现工人们确实在加班加点生产,所以就放心回家过年了。
但没想到的是,春节过完回来一看,工厂核心联系人失联、不知所踪,只留一栋空厂房和6000万的应收账款。这下国企供应链公司才幡然醒悟:自己被骗了!后面跟行业多家公司了解情况后,才发现原来这家工厂前几个月就传出经营不善的小道消息了,但国企供应链公司没捕捉到......
所以说,给客户的授信额度大小,绝对不是看交情,而是紧盯“现金流+资产+舆情”等多维的硬核指标。
但在国企供应链公司的日常运作里,确定授信额度的大小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活。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往往陷入两大极端:要么就是迷信央国企资质,给过多的授信额度,最后也出了不少风险事件,把自己硬生生作死了;要么就是因为个别财务指标不佳把客户拒之门外,一棒子把业务打死,抱怨没有优质的业务,完不成上面给的营收业绩指标。
所以到底如何核定要给客户多少授信额度?给太少了会让客户束缚手脚,给太多了又可能给自己埋下风险隐患。该怎么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今天咱们来重点探讨一下。
一、国企供应链公司在核定客户授信额度大小中,常见的5大误区
(一)别迷信国资标签,“国字号”也会翻车
不少国有集团企业为拓展业务版图,纷纷成立了二级或三级供应链子公司,让他们通过做供应链贸易业务来做大营收规模,然后助力国有集团融资或冲刺500强排名、并分摊上面给集团公司下达的GDP任务指标。
但你别以为只要是国资背景的供应链公司,就都根正苗红、实力强劲了。实际上,这些子公司的定位和经营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国企供应链公司,表面上是国企,实际上早成了僵尸企业,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业务开展。还有些表面是国企,实际早已被民企控制操盘,经营得乱七八糟,和工商注册的国有企业身份完全不搭边。这些年,被爆出的假央企、假国企可不少,他们用央国企的身份也骗了不少真正的国企。
比如说,某供应链子公司,从股权结构上看,确实是某大型国有集团的三级子公司。可深入调查后才发现,这家公司早就被几个精明人通过一些骚操作实际掌控了。他们打着国企的旗号,到处做贸易业务,可实际经营管理毫无章法,财务状况也是一塌糊涂。后来,这家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欠下了一屁股债,给国有集团和相关合作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说,光看国资背景和股权结构就盲目给出授信额度,风险也是很大的。
(二)也别死磕财务数据,看透纸面背后的活水更重要
在风控部或财务部核定客户授信额度时,看客户的财务数据状况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要只盯着财务数据,那也容易出问题。
这里面常见的有两个极端情况。一种是只看企业的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觉得规模大就实力强,授信额度可以给多一点,而忽略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性现金流这些关键因素。要知道,销售规模大,不代表企业就真的赚钱,也不代表它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而是要看“有含金量”的数据:你的采购合同是不是真实有效?物流单据能不能证明货物真的在流转?银行流水里的回款是不是和销售订单是不是一一对应?这些“证据链”的完整性,比单纯的销售规模更有说服力。
另一种情况则是,只要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一点,利润率低一点,或者应收账款多一点,就觉得风险太大,直接拒绝授信。
可实际上,有些公司,虽然财务指标看起来不太好看,但他们的业务模式比较特殊,风险其实是可控的。比如说,某贸易公司,主要从事大宗商品的贸易业务,资产负债率常年在70%以上,利润率也不高。所以风控人员一看这些指标,就直接拒绝给授信了。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家公司的上游供应商都是业内的大型企业,合作关系非常稳定;下游客户也都是实力雄厚的国企,订单有保障。而且,公司的应收账款虽然多,但账期都比较短,回收风险并不大。像这样的企业,其实是可以考虑给予授信的,要是仅仅因为财务指标就拒绝,那就太可惜了。
(三)“同业都给了,我们给也没问题”,采取盲目跟随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个经营单位听说有其他同业给这家客户公司授信了,就采取跟随策略,而没有深入分析同业授信的理由、增信措施,甚至连这家公司有没有什么特殊背景都不清楚。要知道,每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和授信标准都不一样,同业能做的业务,不一定就适合自己。
比如说,国企供应链公司B看到同行A都给这家公司授信了,所以当客户找上门时就跟风给了授信。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同行A之所以给这家公司授信,是因为这家公司本身在A合作的银行有大量的存款,而且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抵押物。而B公司要是盲目跟风,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授信,那风险可就大多了。
再举个例子,某地产系供应链公司,拿建行、招行批复当令箭,张口跟国企供应链公司就要3亿。国企供应链公司看到这2大银行都批复后,自己也跟风批了1亿,结果出风险后才发现:同业做的是“有保险兜底的有追保理”,风险早转出去。所以说同业给的授信额度只能当线索,不能当结论。
(四)别被增信魔术蒙蔽了,从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
在日常的授信审查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贸易公司在申请授信时,会拿出各种看起来很诱人的增信措施,比如第三方房产抵押、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存货(像贵金属等)质押,甚至还有应收账款质押。
表面上看,这些增信措施能大大降低风险,可实际上,很多时候它们只是企业用来掩盖真实经营情况和资金用途的幌子。
比如说,某贸易公司,申请授信时提供了一处第三方房产作为抵押。从抵押手续上看,一切都很完备。但深入调查后发现,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糟糕,主营业务几乎没有盈利,资金链也非常紧张。所谓的房产抵押,其实是企业老板为获取授信额度,临时从朋友那借来的。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房产抵押,风险依然很大,因为第一还款来源根本没有保障。
再比如,有些企业用应收账款质押来申请授信,但经过核实,这些应收账款的付款方存在假盖章的情况,根本无法真实确权。这样的增信措施,其实就是空中楼阁,毫无实际意义。所以说,在授信审查中,我们一定要把第一还款来源放在首位,不能被增信措施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五)忽视“软信息”,对客户认知不全面
很多风控人员对客户公司进行额度核定时,不少风控人员的思维还停留在只关注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现金流等硬信息上,对企业的高管组成、企业组织运行机制、获客来源等软信息,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现在大家都有个错误的观念,觉得老客户授信不用到现场走访考察,坐在办公室审核一下资料就行了。
其实,这种观念大错特错,不论是新老客户,到现场走访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了解企业真实情况、防范假央国企的有效手段。
比如说,某家民营贸易商,从财务报表上看,各项指标都还不错。但去现场走访后发现,这家公司的办公场所非常简陋,员工数量也很少,根本不像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进一步调查才知道,这家公司其实是个空壳公司,所谓的业务都是虚构的。要是没去现场走访,只看财务报表就进行授信,那国企供应链公司的损失可就大了。
再比如,另一家民营供应链公司,虽然财务指标一般,但在现场走访中了解到,它是集团重点扶持的企业,集团为其提供了大量的业务资源和资金支持。而且,这家公司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常好,政府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支持相关产业。像这样的企业,虽然财务指标不突出,但综合考虑“软信息”后,其实是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可以给予适当的授信。
二、国企供应链公司,到底怎么核定给客户的授信额度多少?
说了这么多误区,大家肯定都很关心,那国企供应链公司到底该给客户多大的授信额度?又该怎么去评判?其实,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
(一)深度了解客户真实经营情况,不能只看纸面信息
首先,要深入了解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不能只看财务报表和股权结构这些表面的东西,要通过现场走访、和企业上下游客户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市场竞争力、运营管理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和潜在风险有准确的判断。
比如说,对于一家从事装备制造业的工厂,我们要了解它的生产设备是否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如何、产品在市场上的口碑和占有率怎么样,还要看看它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是否稳定。只有把这些情况都摸清楚了,才能知道它是否有能力按时偿还授信资金。
(二)合理分析财务数据,同时应对客户做动态调整额度
其次,要合理分析财务数据。不能只看某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状况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环境来分析。比如说,对于一些新兴行业的企业,它们可能前期投入比较大,资产负债率高,利润率低,但只要它们的市场前景好,产品有竞争力,未来的盈利能力有保障,就不能仅仅因为当前的财务指标不好就拒绝授信。相反,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虽然它们的财务指标看起来比较稳定,但如果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逐渐萎缩,那也要谨慎授信。
此外,合理的授信额度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应该是定期跟踪客户的经营变化。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下游客户从3家拓展到10家,回款更稳定了;如果你的贸易品类从单一产品扩展到全链条,抗风险能力变强了——这些积极的变化都会成为提升额度的理由。反过来,要是行业遇冷、短期回款变慢,那么国企供应链公司也应该跟客户协商,逐步调整额度使用节奏,比如延长回款宽限期、优化还款方式,帮客户平稳度过周期。
(三)同业授信可参考,不能盲目跟随
再者,对于同业授信,我们可以参考,但绝不能盲目跟从。要深入分析同业授信的原因和背景,看看这些因素是否也适用于自己。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公司的风险偏好和授信政策来做出决策。
比如说,同业给某家企业授信,可能是因为这家企业和它们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有特殊的业务往来。但这些情况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公司,所以我们不能仅因同业授信了,就跟风授信。
(四)始终把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授信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
另外,在考虑增信措施时,要确保增信措施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金用途紧密相关,真正能够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而且,始终要把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授信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不能因为有了增信措施,就忽视了企业自身的还款能力。
比如说,企业用房产抵押来申请授信,我们不仅要关注房产的价值和抵押手续是否完备,更要看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否稳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债务。如果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没有保障,即使有房产抵押,风险依然很大。
(五)重视舆情、小道消息等“软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最后,一定要重视“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企业在行业内的口碑、招聘点评网上的口碑、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环境,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说,某家贸易子公司在集团中是核心业务板块,集团对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业务支持,而且所在区域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产业发展。这样的企业,即使当前的财务状况一般,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可能很大,可适当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
总之,国企供应链公司在确定授信额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风险与收益,谨慎做出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同时实现业务的稳健发展。
但不少国企供应链公司在开展供应链业务时,由于人员编制短缺、集团支持不足、团队认知差异等问题,在开展业务时依旧存在不少风险点,而最关键的是知道要做好风控,但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好风控,做好全流程的风控。
所以,为帮助大家更好将全流程、全员的风控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我们联合2位拥有20多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的专家老炮,将于2025年8月14-15日在深圳举办第一期《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专题培训》。
本期课程将从操作细则、工作指引的视角,为大家讲解供应链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控工作方法与规范,让所有与风控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实现以下多个目标:
1、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学习/升级的风控工作方式方法——不再为没时间、没经验、没人梳理而发愁
2、以精细化运营,切实防控原来粗放运营下潜藏的巨大风险——若出现大风险,全员就地免职并不少见,甚至还涉及刑事
3、以明晰的规制,确保尽职就可以免责——尽职免责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文化
4、以可靠的标准,提高审批效率,确保该拿下的业绩拿下——解决大部分业务与风控矛盾,不再困扰于吵架内耗中
这堂课非常适合实务人员来学习听课,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同时这堂课也将汇聚数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国资国企,也是一场非常不错的业务交流会,欢迎大家组团报名学习,交流拓展业务。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万联网2025年Q3公开课排期计划:
序号
课程主题
时间
地点
1
国企供应链风控专题课
7月10-11日
济南
2
国企供应链业务快速发展与合规增收实操课
7月24-25日
郑州
3
供应链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8月14-15日
深圳
4冻品行业供应链业务实操课程
8月28-29日 上海 5 国企供应链风控专题课9月11-12日
武汉 6 煤炭供应链业务实操课9月25-26日
武汉更多排期找万联网李老师19168536275

下一篇:靴子落地,“60天账期”对供应链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