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转让+票据背书”,这种融资方式到底算不算违规?最新司法案例明确:认定债权与票据权利可并存!

万联网 , 毛莉 , 2025-10-22 , 浏览:322

近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供应链金融中广泛使用却又法律性质模糊的“应收账款转让+票据背书”交易模式正式“正名”。该典型案例如同一声法槌,清晰界定了合法融资创新与非法票据贴现的边界,明确以真实交易为基础的此类模式不属于票据贴现。

10月21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陕西金融监管局、陕西省委金融办联合发布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事)例,其中案例三为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票据化交易模式的司法认定——杭州某资产管理公司与西安某科技公司、西安某融资担保公司、深圳某光电公司、某信托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案”,“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票据化交易模式”推至台前。

该案例首次在司法层面,对广为流行却又饱受争议的“应收账款转让+票据背书”交易模式作出了明确认定,为其合法性提供了关键背书。这一判决不仅厘清了合法融资与非法贴现的边界,更为盘活万亿级应收账款市场、纾困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一、 案件回顾:一场围绕交易模式定性的票据纠纷

该案的核心在于对一个复杂但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交易链条的法律性质认定。

1、交易链条梳理核心企业西安某科技公司,一方面通过背书受让了由深圳某光电公司承兑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另一方面,它将其对另一公司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某信托公司以融资。为担保该笔融资,科技公司又将手中的电子商票质押给杭州某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信托公司的代理质权人)。此外,融资担保公司还为这张商票的承兑提供了保证。最终,汇票因承兑人账户余额不足而拒付,引发了质权人杭州资管公司遂将出票人、背书人、保证人等全部告上法庭,行使票据追索权。

2、争议焦点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这一系列以应收账款转让为起点、以票据质押为增信手段的复杂安排,其法律实质究竟是什么?是附有担保的应收账款融资,还是构成了需要特许经营资质的“票据贴现”行为?

二、 司法认定:厘清合法融资与违法贴现的边界

法院的判决清晰地划定了合法创新与违规操作的界限,其论证逻辑对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核心标准:“真实交易关系”是试金石

法院明确指出,判断是否构成票据贴现,关键在于交易双方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本案中,西安某科技公司向信托公司转让的应收账款债权真实、合法且可转让,这一定性为整个交易结构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石。

2、关键认定:“债权”与“票据权利”可并存

法院认可了“应收账款债权”与“票据权利”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并存。这意味着,接受票据做为支付方式后,并未立即消灭原有的应收账款债权,这使得债权人(科技公司)可以灵活地将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同时将票据作为担保工具,从而实现“一物两用”,最大化盘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

3、最终定性:交易实质是“债权转让”而非“票据买卖”

法院认定,信托公司支付对价获得的是“应收账款债权”以及与之关联的票据权利(通过质押方式),其目的并非单纯地买卖票据本身。因此,整个交易模式的法律性质是附有票据质押担保的应收账款融资,而非以贴现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

这一认定,使得杭州资管公司作为合法持票人(通过代理质权人)行使票据追索权有了坚实依据,最终二审法院改判支持其向全部票据债务人(包括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追索票据本息。

三、 行业影响: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注入“稳定剂”

此案的典型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对供应链金融行业规范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为创新“正名”,注入“稳定剂”

“应收账款转让+票据背书”是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探索出的、旨在将流动性较差的应收账款转化为高流动性票据资产的重要模式。此前,由于法律性质模糊,许多市场参与者心存顾虑,担心被认定为无证贴现而面临合同无效、行政处罚乃至刑事风险。

此次司法判决明确其合法有效性,相当于为市场的合规创新颁发了“身份证”,将极大鼓舞银行、信托、保理等机构设计和参与此类产品的信心,从而盘活巨量的应收账款存量,优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

2. 明晰法律边界,指引合规经营

判决书如同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为市场主体划定了清晰的红线与安全区。它告诫市场:创新的核心必须立足于真实的交易背景和债权债务关系任何试图脱离真实基础贸易、纯粹进行票据套利或资金空转的行为,都将面临被认定为非法贴现的巨大风险。这迫使所有参与者加强风控,确保贸易背景真实,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

3优化现金流,直击中小微企业痛点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优化现金流,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沿着供应链传递至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此案保障了“应收账款票据化”这一关键路径的畅通,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够将“沉睡”的应收账款更快、更安全地转化为流动资金,直击其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4. 强化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司法审判不仅是解决纠纷,更是塑造预期、引导行为的关键力量。本案展现了司法机关对金融创新所持的包容审慎态度——既不纵容违规行为,也不扼杀有益创新。这种明确、可预期的司法导向,是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服务于实体经济,稳定供应链、畅通产业链。

四、 未来展望:在规范中前行

随着这一司法认定的落地,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票据化模式预计将迎来一波发展热潮。然而,市场的蓬勃发展更需伴随着持续的规范:

  • 对企业而言应坚守贸易真实性底线,完善内部风控,确保每一笔融资都有扎实的交易基础。

  • 对金融机构而言应在产品设计中更加注重法律结构的严谨性,并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强化对贸易背景和票据流转过程的穿透式审核与管理。

  • 对监管与司法而言需要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适时出台更细化的指引,形成监管与司法的合力,共同护航供应链金融在创新与安全的平衡中行稳致远。

结语:

陕西高院的这一判例,不仅是司法实践的一次进步,更是一次深刻的产业赋能。它标志着中国供应链金融在法治化、规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金融活水更精准、更安全地灌溉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供应链实践中,票据结算导致上游供应商资金垫付周期长、流动性压力大,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

当前,全国范围内都在利用数智技术重构供应链金融生态、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避免走入发展误区,已成为各地政府、国企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万联网将于10月30日在武汉举办“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论坛以“反卷 · 重构 · 提质”为主题,预计将吸引来自供应链服务圈内的龙头企业、供应链公司、产业投资公司等超300位专业人士参与。

届时,10多位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及金融界的行业专家与实践大咖,将深入探讨不同禀赋下供应链公司的发展路径、供应链业务发展的误区与陷阱,并分享农业、制造业、流通业等多个产业集群的实践案例。值得一提的是,论坛还将深度解析十堰、荆州、宜昌、彭州、冠县等10多个地方的商贸、城投、园区、金控、物流类国企在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模式与实践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一场关于地方产业供应链转型与升级的思想盛宴。

此外,论坛现场将重磅发布《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5》,通过总结目前市场上做得不错的案例以及模式玩法,为行业提供更多落地参考

现场参会/演讲赞助:李老师19168536275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离大谱!国企供应链公司要起诉上下游,他们就告你融资性贸易,但不起诉又损失几千万、几亿元国资,真是进退两难!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