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破解菜贱伤农新思路!彭州凭啥让非标农产品从田间货变可信资产,让政府国企增税收财政、农户不贱卖、贸易商能快速贷、银行敢放贷?

“种得好不如卖得好”,这是中国农业长期以来难以跳出的怪圈。
每当收获季节来临,农产品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暴跌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农民因储存条件有限,不得不低价抛售;另一方面,贸易商因资金短缺难以大规模收储,无法通过错峰销售实现增值。再者就是银行不敢大举进入农产品行业,一是农产品非标属性强,易腐、价格波动大,估值难统一;二是货权核实难、仓储监管弱,虚假仓单、重复质押风险高,贷后风控成本高;三是农业主体分散,缺乏有效抵质押物,违约后处置渠道窄,叠加信息不对称,银行风险与收益难平衡,放贷顾虑重重。
在这三重困境下,地方国企正凭借其独特的信用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探索出一条链接农民、贸易商和金融机构的可行路径。而四川彭州的实践表明,地方国企通过构建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数字仓融通”平台,用数字化手段让“田间货”变“可信资产”,有效破解农产品存储难、融资难、销售难的问题,既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又打通了贸易商的资金堵点,更打消了银行的放贷顾虑,成为全国地方国企可复制的产业赋能样本。
到底他是怎么干的?别急!接着往下看!
一、农副产品供应链卡脖子难题:农户“菜贱伤民”、贸易商“资金短缺”、银行“不敢贷不能贷”
在我国,农业是分布最分散、地域特色最鲜明的产业,与大宗商品的贸易模式截然不同。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需要经历种植、运输、仓储、贸易、流通等众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种植到流通,首先面临的是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民往往根据上一年的价格决定今年的种植计划,导致“丰产不丰收”的怪圈循环出现。其次在流通仓储环节,主要依赖小商贸、小批发的市场化方式运作,抗风险能力极弱。
而从参与农副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主体来看,农户(农业企业)、贸易商、金融机构(银行),分别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为:
1、农户的丰收焦虑:多数农户缺乏专业仓储条件,收获季只能“随行就市”抛售,集中上市导致供过于求,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窘境。比如,彭州年产230余万吨蔬菜,若不能及时存储,仅腐烂损耗就会让农户蒙受不小损失。
2、贸易商的资金枷锁:农产品集中收储需要大额资金垫付,但贸易商多为中小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物,民间借贷利率高达12%,正规融资渠道又不通畅,难以大规模收购导致农产品滞销或低价外流。
3、银行的放贷顾虑:农副产品易腐烂、价格波动大、货权难核实,仓储监管和处置更是难题。传统模式下,虚假仓单、重复质押风险高,银行既难以实时监控货物状态,又缺乏快速处置渠道,自然不敢轻易放贷。
这些问题并非个例。一方面我国产地冷库建设长期滞后,设施少、不成网、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农产品非标品的定品定价难,更让动产融资成为老大难。要想破解这三重困境,需要能整合资源、搭建信任桥梁的核心力量。
二、彭州样本:构建“数字仓融通”平台,围绕果蔬类非标品,解决货权不清、价格波动、品质损耗、处置困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一)痛点:果蔬类非标品融资环节面临估值难、监管难、处置难,仓单质押模式下信息分散、效率低、贷后风险管理难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年产蔬菜230余万吨,产值约120亿元,同时拥有西南最大的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全年农产品交易额达500亿元。而果蔬类农产品作为典型的非标品,具有易损耗、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品质难统一等特性,导致其在传统融资过程中面临估值难、监管难、处置难等问题。
为解决此难题,从2013年开始,彭州市紧密结合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尝试将耐储存、价值高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作为抵质押物,积极探索以果蔬类非标农产品等动产为质押物的农村产权融资模式。随后在2016年,人民银行彭州市支行、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彭州市国资金融局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构建了农产品金融仓储服务等“十大机制”,奠定了“数字仓融通”项目实施基础。
而此前,彭州市所采用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是静态质押,仓单形态为非标仓单,由本地入围的仓库(冻库)存储货物,由银行直接提供融资服务,形成“农户(农业企业)+银行+仓储公司+保险公司+评估公司”多方合作模式。
该模式虽然能够利用本地仓储资源,降低仓储公司风险和监管成本,但由于依赖线下纸质流程,在前期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质押业务信息分散,参与主体较多,涉及仓储、保险、评估、信贷等多方信息,数据易被篡改且管理混乱,导致数据管理质量和效率较低;二是质押业务效率低,纸质文书传递耗时长,而蔬菜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快,导致借款人难以及时获得融资而错失商机;三是贷后风险管理难,由于农产品存在价格波动大、存储监管难等特性,使银行、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管理压力,增加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管控的担忧。
(二)破局:打造“数字仓融通”平台,整合数据流、资金流、货物流,构建全新的动产抵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为解决新的难点问题,在彭州市金融监管支局、彭州市国资金融局和彭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以“政府引导、本地三方仓储监管运营、金融机构参与、产业各方协同”为核心的多方协作机制,打造了“数字仓融通”平台,针对蔬菜、水果等非标农产品特性,有效整合数据流、资金流、货物流,构建了全新的动产抵质押融资服务模式,打通农产品从仓储到融资的关键环节。
“数字仓融通”平台,以真实仓储贸易为依托,围绕果蔬类非标品融资中的核心痛点——货权不清、价格波动、品质损耗、处置困难、融资成本高,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将实物资产转化为可信的数字仓单,金融机构可实时监控资产状态,政府则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获得财政分润。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碎片化问题,更通过集聚效应释放出农业产业的潜在价值。
因为蔬菜融资最大的痛点在于“品质会变、价格会跌、货物会丢”,而动产质押服务在风险管控上具有全流程动态控制、实时信息共享、资金资产双重监控、信息双向流动等特点。所以“数字仓融通”平台会切实做到“评得明、贷得出、用得好”,提升数据资产信息披露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让“看不见的风险”变得“可管可控”。
在品质监控层面:平台上的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冷库温湿度,AI视觉识别货物堆叠与出入库行为,异常自动预警;
在价格防控层面:平台对接全国批发市场报价,设置质押物价值红线,触发自动补仓或平仓;
在权属联防层面:平台上的区块链存证确保仓单唯一、货权清晰,杜绝一货多押、虚假仓单;
在灵活适配层面:平台针对四川彭州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设计差异化方案。例如,对川芎等中药材,结合种植周期、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质押率;对冷链食品,嵌入温湿度监控确保货物品质,降低质押物贬值风险。
(三)成效:质押标的从单一品类拓展多品类,累计放款近1.2亿,撬动社会资金7亿,受益农户2万余户
1、质押标的扩面:已从单一的大蒜扩展到10余种耐储存农产品及中药材。
2、融资渠道畅通:吸引更多的货主将农产品存放在彭州市的冻库,花椒、水果等协会逐步组织商户入驻彭州;截至2024年5月末,已有五家银行机构参与。
3、业务规模提升:已累计办理“数字仓融通”业务111笔,发放贷款共计1192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约7亿元,受益农户20000余户。
4、降本增效明显:合作金融机构基于这些不可篡改的监管数据,将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的审批周期从5天缩短至2小时,利率较同类产品下降1.5个百分点。
5、综合效益凸显:一方面,融资支持使农户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并改善仓储条件,为下游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另一方面,借助数字仓单的流通性,成功吸引了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彭州,开展蔬菜深加工业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平台与物流企业系统对接,优化了从仓储到销售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了产业链各环节的损耗与成本。这种“生产+仓储+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协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效率,保证了“优质优价”良性市场的建立,更有效推动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与产业持续增效的双重目标。
6、获得广泛认可: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团队,在梳理各地、各金融机构选送的金融支农惠农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遴选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学习借鉴的典型案例“四川省农产品“数字仓融通”质押融资模式”。
目前,该项目已在内蒙古包头、安徽阜阳等地复制推广。在内蒙古包头,国有平台公司——包头正信数字仓单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重点服务于活畜(如奶牛)、冻品、粮食等动产,通过数字仓单标准化与碳汇交易探索,推动农牧业资产数字化,为包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安徽阜阳,则应用于本地特色产业“马寨生姜产业”。
(四)多方共赢:“数字仓融通”模式利于政府增税收财政、农户快速获贷、仓储方降低仓库空置率、银行敢贷精准贷
1、对政府:资源整合后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升级,税收与财政收益双增长。
2、对农户和农企:凭数字仓单即可快速获得贷款,享受金融服务形成对产业的有效金融扶持及升级。减少滞销损耗,扩大生产规模。
3、对仓储企业: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改造新增金融监管服务费收入,同时吸引更多客户入驻,仓储利用率提升;增强仓储企业获客能力、提升业务附加值、提高盈利能力。
4、对金融机构:将实物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标准化,实现数字资产融资可获得性金融机构加强抵押资产实时线上监管,助力产业提升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获得可信数字仓单,降低动产质押风险,同时能拓展三农贷款增量市场。
三、彭州模式可复制的核心逻辑:政府&国企&农户&仓储方&银行多方联动协同,结合本地特色盘活闲置资产,构建数字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解决核心难题
四川彭州模式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核心逻辑在于找准了各方的核心诉求,形成了可持续的协同机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地方国企的核心角色:从输血到造血的生态构建者
地方国企不应把自己定位为简单的资金提供者、就是垫资刷流水的工具,而应定位成产业生态的整合者和运营者,通过构建农副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让生态多方获益,自身实现从“重垫资”向“轻运营”的转型,并获得合规、多元化的收益:
-
做信用的放大器:用国企公信力解决农业主体信用不足的问题,搭建银行与产业的信任桥梁;
-
做资源的整合者:整合分散的仓储、物流、贸易资源,破解农业产业“小散弱”的格局;
-
做技术的应用者:借助数字化工具降低监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让非标农产品具备标准化融资条件。
而对于地方国企最为关心的“搭建农副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后,自身可以获得多少收益”的问题,建设彭州“数字仓融通”平台主体-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康小虎】先生给出了具体测算:以一个年交易额100亿元的农产品品类为例,假设40%的贸易流需要金融支持,即40亿元融资需求。按1%的监管服务费计算,平台年收入可达4000-6000万元。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地方国企实现从“重垫资”向“轻运营”的转型,改善335考核指标下的收益结构。具体而言,收益来源包括:
-
短期:监管服务费、平台撮合服务费等;
-
中期:资产证券化(ABS)等结构化金融产品;
-
长期:股权投资、产业孵化等增值服务。
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康小虎】先生还强调,地方国企在转型过程中应认清自身资源优势——无论是政策支持、仓储资源还是产业认知,都应从自身优势点切入,逐步构建完整的服务能力。
(二)地方政府的关键作用:政策引导与要素保障
地方政府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而非直接干预,可通过建规则、给支持、促协同等层面创造良好的制度与营商环境:
-
建规则: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集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仓单标准化等,规范各方行为,解决最终风险兜底问题;
-
给支持:提供政策补贴、财政奖补、土地保障等要素支持,降低模式落地成本;
-
促协同:牵头协调金融、农业、监管等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和流程梗阻。
(三)落地的三大关键:适配性、标准化、可持续性
-
适配本地特色:聚焦本地主导农产品,如彭州的蔬菜、川芎、包头的活畜阜阳的生姜,避免“一刀切”;
-
破解核心难题:优先解决“存储短板”(整合或共建产地仓)和“非标痛点”(通过协会制定分级分类标准),这是动产融资的基础;
-
坚持市场化运营:国企不承担担保或兜底责任,仅作为服务方、监管方和信息撮合方,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可持续运营,避免政府债务风险。
总得来说,四川彭州"数字仓融通"模式的成功证明,地方国企完全可以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践行者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先锋力量。它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和"融资难"问题,更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银行获益、地方发展的多重目标。
这对全国各地地方国企、地方政府而言,学习彭州经验不是简单复制技术平台,而是要深刻理解其"以数字手段盘活本地农副产品的动产资源、以国企信用赋能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真正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如果想要具体学习彭州“数字仓融通”模式的朋友,结合本地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联动地方政府、地方国企、农户农企、银行等生态多方,构建数字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帮助地方政府及国企稳定税收及财政、帮助农户农企增收、帮助贸易商快速获贷解决收储资金短缺难题、帮助本地仓储企业提升仓库利用率、帮助本地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
2025年11月27-28日,万联网定于武汉举办第二期《农产品供应链业务与风控实操课》,特别邀请成功助力多地政府及国企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彭州市政府-农产品电子仓单融资平台、内蒙包头正信集团仓单管理公司-动产融资平台、安徽阜阳大数据运营公司-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 拥有多年互联网+产业模式创新经验、深谙非标农产品供应链业务风控的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康小虎】亲临课程现场。
康老师将基于多年农副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构建与操盘实战经验,给学员重点分享非标类农产品(如果蔬)供应链业务的全流程风控实务,比如产品分级与包装设计(防损、溯源)、供应商准入与产能锁定(资质审核、产能验证、5维评分)、生产过程风控(农事、质量预检)、价格波动与对冲(延期销售、订单农业)、损耗控制方法、货权与资金流管控、滞销应急机制、质量追溯与品牌修复、数据驱动与数智工具应用等,以及彭州“数字仓融通”模式的落地思路。
此外,本期课程还特别安排了标杆企业走访活动——第二天课程下午,深度走访华中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武汉核心基地(武汉金控集团旗下长江国贸集团倾力打造的国家级战略项目、粮食与冷链业务规模居湖北省前列),帮助大家学习标杆经验,并相互拓展农产品业务。
报名联系:李女士19168536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