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货色变”到“千亿资产”,中仓登马令海谈地方产业存货融资的破局之道

金秋十月,桂香江城。2025年10月30日,由万联网主办,简单汇、志豪链云、享宇科技、山东和力供应链等合作伙伴以及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的鼎力支持的“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
大会聚焦“反卷·重构·提质”这个主题,邀请了近20位圈内领军企业、实战专家/大咖、行业老炮儿,通过12场主题演讲、1场圆桌对话、以及晚上的商务交流对接晚宴,带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打开视野!论坛汇聚了政府机构、学术专家、产业龙头、金融机构及科技服务商等200余名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数智时代下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此外,论坛上还发布了《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5》(转发此文至朋友圈保留1天可凭转发截图找客服免费领取电子简版白皮书:19168536275),该白皮书重点针对地方政府、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生态各方,在落地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常遇到一系列难题,收录了十堰、荆州、宜昌、阳新、彭州、冠县、宜都、九江、湛江、厦门等地方商贸、城投、园区、物流、金控类国企在供应链层面的创新模式与实践案例,带大家找准适合自身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模式。
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令海在大会现场围绕“从‘物’到‘信’:以动产融资基础设施驱动地方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主题,结合中仓登的实践经验,分享了从数智化基建到合规规制,从金融配套到基础设施,全方位拆解了地方供应链配套支持的关键路径。
当前,我国地方特色产业链普遍面临“星星多月亮少、有交易无信用、动产多不动产少、集而不群”的融资困境,其核心在于缺乏核心企业信用背书,而基于存货的动产融资又因历史风险事件让金融机构“谈虎色变”,未能形成行业共识。这背后是整套可信体系与标准规则的缺失,例如农产品收购、加工制造、综合保税区仓储及各类特色产业集群这四个存在迫切存货融资需求的典型场景,其共同痛点就在于无法将静态的存货资产转化为流动的金融信用。
为解决这些场景存在的问题,马令海认为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以“仓货权单”一体化登记平台为核心的动产融资公共服务体系。该解决方案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联合国及我国正积极推动相关立法与标准(如《仓单示范法》、中国发起的《可转让货物单证国际公约》及国内的《商业银行存货融资业务要求》),旨在明确电子单证及存货的权利属性。对于地方政府,可通过搭建此类平台,将当地政策、资源与金融力量整合,为产业链注入活力;对于商业银行,则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基于货物价值本身的风控与管理体系,从而安全、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将“沉睡”的存货转化为发展的活水。
以下为讲演现场速记,仅供行业人士学习参考(有适当修改):
从“物”到“信”:以动产融资基础设施驱动地方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马令海:在聆听了文健君老师和黄贵生老师的专业分享后,我认为我所关注的领域,可能恰好弥补了两位老师所阐述的当前产业链金融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即如何通过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链的发展。不过,我聚焦的范围相对更窄,主要专注于如何利用“存货”这一资产来提供金融服务。
首先,请允许我对地方特色产业在获取金融服务时面临的普遍困境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重申。这些问题根深蒂固,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地方特色产业中:
1、企业结构“星星多,月亮少”: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缺乏具有强大信用的核心龙头企业。
2、经营状况“有交易,无信用”:产业链内部交易活跃,但这些交易记录难以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信用资产。
3、资产形态“动产多,不动产少”:企业拥有大量原材料、产成品等存货,但缺乏可供抵押的土地、厂房等传统不动产,导致其资产价值无法有效形成信用。
4、产业生态“集而不群”:企业在地理上形成了集聚,但在信用上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在金融机构传统的风控模型下体现整体价值。
上述这些信用缺失的问题,正是我们市场所需解决方案的需求来源。
在我们服务全国多地特色产业并与地方政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四个具有强烈存货融资需求的典型场景:
场景一:季节性农产品收购。以粮食收购为例,不仅贸易商,许多粮食加工乃至深加工企业,在秋季集中收购时也普遍面临短期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无法收购足量的原料。
场景二:中腰部加工制造业。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坚力量,这些企业常陷入两难:不接订单,固定成本(如房租、设备、工资)仍需支付;承接订单,却又缺乏现金来预付原材料款项。
场景三:综合保税区内的仓储资产。我国拥有177个综合保税区,其硬件投入和管理水平(甚至有武警看守)远超区外普通仓储。然而,当前保税区内仓储企业的租金和出租率却普遍低于区外。区内货物本应是金融机构更青睐的融资标的,但由于种种障碍,这些优质资产未能与金融资金有效对接。
场景四:遍布全国的地方特色产业。这些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对动产融资的需求更为普遍和迫切。
要解决以上场景的融资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应对几个核心挑战:
1、缺乏核心企业信用(“脱核”):这些场景中通常没有一家核心企业能提供主体信用背书。
2、必须转向“物的信用”:当应收账款融资市场已成为“红海”甚至“紫海”时,发展基于存货本身价值的融资是必然方向。
3、金融机构“谈虎色变”:自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以来,存货融资在过去十多年里让许多金融机构心有余悸。目前行业态度两极分化:有意愿的机构急切寻求解决方案,而保守的机构则仍持规避态度。
究其根本,存货融资未能像应收账款融资那样形成行业共识,是因为缺乏一套完整、可信的体系作为支撑。而这正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舞台。
在与金融机构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市场上虽有个别成功的存货融资案例,但普遍面临“无法有效复制” 的困境。其核心原因在于,整个体系中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其中最关键的缺失环节是一个公式化的、统一的“仓货权单”一体化登记与服务平台。仅有登记平台还不够,还需要一个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端服务的动产融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表现为地方特色产品交易平台、政府组织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或由城投公司转型而成的数字化管理公司。
这一解决方案的构想,有着坚实的国际法律基础与发展趋势:
1、联合国《电子可转让记录示范法》:确立了电子仓单、提单等与纸质单据同等的法律效力。
2、联合国《仓单示范法》:为全球范围内基于在库货物融资提供了法律框架。
3、《可转让货物单证国际公约》(由中国发起起草):旨在赋予铁路、公路、航空等运单以货物优先处置权,解决国际运输途中的融资难题。该公约已获联合国贸法委通过,正待联合国大会最终表决。
为践行这些国际规则,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国内相关建设:
-
央行正在牵头制定《商业银行存货融资业务要求》,为金融机构提供标准化的业务解决方案。
-
国家正在推动《商品流通法》的立法,计划在其中明确“仓单”及各类运输单证作为“商品权利凭证”的法律地位及其对货物的处置权。
在为地方政府设计解决方案时,我们通常建议一个基本架构:前端整合产业链相关资源,后端对接金融机构。其中,基于存货的融资服务需要一系列组织工作,并离不开市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该平台需整合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统一的
“仓货权单”公示登记平台,并与央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进行有效对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开展新一代的存货融资业务并非易事。它们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风控体系,包括:
-
针对货物、仓储方、仓库的准入规则。
-
专门为动产融资设计的ERP管理系统,用于实时监控货物位置、状态、数量和价值,并确保银行掌握优先处置权。
-
配套的货物价格监控与违约处置机制。
目前,各类商业银行在启动此项业务时,普遍需要外部咨询支持来搭建这套复杂的体系。
实践案例:厦门模式
中仓登受厦门市相关部门邀请,协助搭建了地方性的“仓货权单”服务平台,并以此为基石,帮助当地中小型供应链管理企业对接银行资金,用低成本的金融资源替代高成本的民间“托盘”业务,有效服务了产业链上的供应商。
面向地方政府的多层次服务
我们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三个层级的服务:
1、业务对接层:直接帮助特定产业内的中小企业对接金融机构,解决融资问题。
2、平台搭建层:协助地方政府围绕特色产业,构建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3、生态构建层:为拥有多个特色产业的地方政府,搭建属地化的公示登记平台,整合当地政策与金融资源,形成支撑多产业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
目前,我们的服务已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最后向大家汇报,关于《商业银行存货融资业务要求》的行业标准,计划于明年底发布。我们期望,在该标准正式发布时,依据此标准服务的资产规模能达到千亿级别。我们诚挚欢迎全国各地的相关机构与我们合作,共同成为该标准下的成功实践案例。
谢谢大家!
来源:万联网,“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速记,未经嘉宾审阅,内容有适当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