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金融的“破局之路”:一场关乎未来的深度探索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7-21 , 浏览:1952

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 GDP 和 80% 以上的城镇就业,却长期面临信贷覆盖率不足30%的融资困境。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产业数字金融正成为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纽带,肩负着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2025年7月20日,由数字金融合作论坛与深圳香蜜湖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组织,中企云链产融数字研究院战略支持的“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暨课题发布会在北京市丰台区成功举办,来自政、银、企、研各界的重磅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会上,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领衔发布的《让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 —— 共创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价值》课题报告,系统阐释了产业数字金融作为“供应链金融升级版”的核心特征与实施路径,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崔向华在开场致辞中,以区域实践印证了产业数字金融的价值。丰台区经济总量已接近 2500亿元,金融产业作为 “第一大产业”,其产业数字金融实践已现雏形。崔向华表示,丰台区未来将在产业数字金融这片 “新战场” 上大展身手,打造数字金融创新策源地,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筑牢金融安全防线,探索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域样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秘书长韩永文则从产融关系本质切入,在致辞中指出:“实体经济以产业为核心,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就业的基础;金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血脉;数字技术赋能是产业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三者融合至关重要。” 他特别指出,中小企业是经济韧性的重要载体,金融应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触达其需求,这正是产业数字金融的核心使命。

从供应链金融到产业数字金融:破局的核心是 “信用逻辑重构”

产业数字金融为何能成为破局关键?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主题发言中,不仅介绍了课题报告《让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 —— 共创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价值》的有关内容,还对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一新型业态的核心竞争力。

肖钢指出,产业数字金融并非全新概念,而是对供应链金融的全面进化,其升级逻辑体现在三大维度:

其一,信用基础的颠覆。产业数字金融建立在数字信用之上,依托整个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形成数字担保,为链上企业提供独立于核心企业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务,其数字信用涵盖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而供应链金融往往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主体。

其二,服务场景的拓展。产业数字金融拓宽了服务范围和场景,金融服务深度嵌入产业生态,改变了银行对公业务按单个法人企业办理的模式,将单个企业的风险评估置于整个产业链风险评估基础之上。除融资外,还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财务管理、培训等非金融服务,形成 “金融 + 产业” 的深度赋能。

其三,银企关系的重塑。作为平台金融,产业数字金融要求产业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深度融合,实现数据驱动、跨业联动、风险可控的业务模式,推动产融从 “简单合作” 走向 “生态耦合”。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补充道,产业数字金融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统对公业务的 “单点服务”,到供应链金融的 “链条延伸”,再到如今的 “生态渗透”,实现了 “以点带链、由链到网、依网扩圈” 的发展。

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是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一升级过程,本质上是金融服务从 “依赖主体信用” 向 “激活数据信用” 的重构,为破解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困局提供了新思路。但吕仲涛也指出,产业数字金融目前在产业数字平台建设、服务创新赋能、产业与金融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面临协同转型、生态共建、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等挑战。

破局之阻:中小企业转型难与行业生态异化的双重枷锁

尽管前景广阔,产业数字金融的破局之路仍面临多重阻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原一级巡视员王海林揭示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困境:我国 60% 以上的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早期,普遍面临 “不想转(认知不足)、不愿转(投入顾虑)、不会转(技术匮乏)、不敢转(风险担忧)” 的困局面。数据孤岛、改造费用高、通用方案难以匹配个性化需求等问题,与融资难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问题,像是横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座座 “大山”,但随着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有望获得更精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中小企业的希望,更是产业数字金融的使命。

中企云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江则以十年产融实践直指行业生态的异化风险。他认为,应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辩证看待应收应付问题。要从源头治理问题,回归政策本源,注重契约精神,实现以强带弱。但当前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行业存在企业自建平台垄断加价和第三方平台低价竞争等问题,部分大企业自建平台,看似是为了发展产业链金融,实则存在垄断的冲动,这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选择权,也违背了产业数字金融的初衷。例如,某车企供应链平台被曝利用垄断地位延长账期并收取高于银行贷款的融资费用,暴露封闭体系的异化风险。

刘江呼吁,行业需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自建垄断”,让中小企业有自由选择权利。他还建议建立“供应链ESG健康指数”,从应收应付一起管、有息无息一起管、产业发展一起赚、不相容业务必须分离等多维度来评估产业链生态,为破局扫清障碍。

破局之力:产业深耕、金融创新与 “技术 + 政策” 的协同突围

面对挑战,各界已开始探索破局路径。针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症结,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六级架构”革新理念:从设备单元到产业生态的六级数字化架构中,企业数据分存于“边缘云”(核心生产数据)、企业云(管理数据)、产业云(生态数据)。他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遵循“T型战略”强调纵向深耕 OT(运营技术)与横向拓展 IT(信息技术)融合,并列举了诸多制造业龙头企业产融结合的典型案例,如长虹通过平台共享应付账款信息、中联重科基于运营数据构建企业画像、希音整合服装企业信息开发金融产品等案例,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转型。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部总经理王涛主题演讲中展示了银行端在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他阐述了华夏银行在理论体系、组织体系、业务模式、产品体系、风控体系、系统平台六大领域的创新成果,为商业银行的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范例。王涛还特别强调,要关注政策变化的引导,加强产业端、技术端、银行端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

技术与政策的协同,则为破局提供了关键支撑。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指出,2025年将是AI在金融业应用的转折之年。大模型降低了智能风控、个性化服务的成本,尤其为中小金融机构赋能,“不拥抱 AI 的机构可能面临淘汰”。他建议金融业实施全面数字转型战略,加大 AI 人才培养,同时以包容审慎态度应对技术风险,且金融资源应更多向AI领域倾斜。

政策端“数据破壁” 同样关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分享了科创金融试验区的经验,例如苏州征信替代数据平台开发了涵盖17大类近200项指标的替代数据指标体系;广州建立“税碳平台”,衢州开发“碳账户”,均通过政府主导打破部门数据壁垒;重庆蚂蚁消金运用AI模型实现1%以下欺诈率等,这些实践为产业数字金融提供了数据基础与风控范式。

此外,多层次协同机制的构建也为产业数字金融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对此,肖钢在课题发布中,也强调了制度创新的紧迫性,并进一步提出政策保障建议: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坚持把保障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作为产业数字金融的宗旨,发挥金融机构在产业数字金融中的主力军作用,规范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发展,确保产业数字金融安全、风险可控,从而形成 “技术创新 + 制度保障” 的破局合力。

未来展望:开放协作、生态共建是终极答案

肖钢在课题报告中表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核心是数据,关键是技术,创新是途径,生态是土壤。而这场“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也凝聚了一个共识:产业数字金融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开放、普惠、安全的生态体系。

AI 颠覆传统金融的浪潮下,开放协作、生态共建是唯一出路。未来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将以数据信用为核心,打破信息壁垒与垄断封闭,让中小企业真正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选择权;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实现风险可控与服务高效;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平衡发展与安全。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产业数字金融必将破解产融困局,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注册资本由3.5亿增资至350亿,暴涨9900%!济南这家市属国企改头换面,工业“新大佬”焕新登场
下一篇:重磅!湖北国企供应链大佬长江国贸豪掷14.91亿,拿下良品铺子控制权,零食江湖风云再起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