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两成!车企“60天账期”承诺现形记:供应商沉默背后的兑现困境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9-03 , 浏览:76

两个多月前17家车企集体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盛况犹在眼前,如今期限已至,供应商们却纷纷选择沉默,有的以“不方便透露”搪塞,有的则直言“这个话题就算了吧”。

2025年6月10日至11日,国内17家主流车企罕见地集体对外承诺,将把供应商账期压缩至不超过60天这一举措旨在响应国务院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缓解零部件企业现金流压力。

新规发威!中小企业欠款 “严控令” 生效,中钢协强势宣言 “不给钱不发货” ,国内车企集体承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 60天

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首批60天账期承诺也已经到期。然而,当记者采访多家车企供应商时,却发现他们对回款情况大多语焉不详,甚至刻意回避。

01、承诺背景:抵制“内卷式”竞争

汽车行业长期存在账期显著延长,严重挤压供应商现金流的情况。此前部分车企将账期延长至180天叠加降价压力形成双重“绞杀”。有供应商甚至被迫接受“降价15%+延长账期60天”条款,现金流周转天数突破240天警戒线。这种状况对供应链生态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今年6月1日实施后,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60天,正是抵制“内卷式”竞争的具体措施之一。

“60天账期承诺”的出台,象征着行业头部玩家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压价”和“拖款”是短视行为,无法构建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未来的竞争是“链主”与“链主”之间,整个供应链生态之间的竞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同、技术共生、命运与共的伙伴关系,才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因此,“60天账期承诺”的背景远不止于“付款”本身,其深层意义在于中国汽车产业试图集体跳出“内卷”泥潭,通过规则重建与信用修复,迈向更高级、更健康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尽管执行中面临现实挑战,但其代表的方向和共识,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02、执行现状:兑现账期承诺明显分化

车企“60天账期”承诺的推出,旨在改善供应链现金流,构建更健康的产业生态。目前承诺初步落地,但不同车企在资金状况、管理效率和供应链战略上的差异,直接导致执行效果参差不齐不少供应商仍面临回款难题。

根据《中国经营报》的相关采访报道称虽然承诺的时间节点已至,但多数供应商在谈及账期执行情况时表现得颇为谨慎。“这个我内部问了财务,他们反馈不方便透露,所以我猜测是不是不太乐观。”一家千亿市值的车企供应商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另一位同样规模的供应商负责人则以“这个话题就算了吧”婉拒回应,还有供应商则以“不清楚”作为答复。

这种讳莫如深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车企兑现承诺的现状并不明朗。

2025年8月11日,工信部公布的《践行支付账期承诺,重点车企在行动!》显示,目前真正率先兑现承诺的,仅有广汽集团、中国一汽以及赛力斯三家。

相比之下,其他多数车企仍在推进中,而零跑汽车(财报显示因销量大涨导致应付账款总额增加)、恒大汽车等陷入困境的企业,其供应商面临的压力尤为突出。

从上市车企的半年报数据来看,行业整体正呈现积极变化。12家主流车企应付账款和票据较年初减少了621亿元表明车企对供应商的欠款总体有所减少。其中,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的应付账款减少最为显著,分别减少了240.85亿、105.91亿和81.24亿比亚迪、极氪、长城、赛力斯、广汽等企业也积极履约,结款规模均超过50亿元。

车企“60天账期”承诺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复杂生态:执行效果的分化是必然的,既体现了市场机制的筛选作用,也显示出健康的企业正在借此构建更强大的供应链韧性,而财务或经营脆弱的企业则可能进一步暴露短板。与此同时,供应链中的“沉默”现象依然存在,反映出产业链中长期存在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不平等问题,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改善仍需时日。

要真正打破这一僵局,仅靠车企的自觉远远不够,还需建立更有效的行业监督与信用评价体系、畅通供应商反馈与权益保护渠道,并拓展更广泛的供应链金融支持。最终,当所有参与者共同认识到“供应链的健康度决定产业竞争力”这一根本原则时,“60天账期”才能真正从一句承诺转化为行业的普遍标准和共赢基石。

03、问题犹存:四大执行难题待解

尽管整体向好,但车企“60天账期”承诺执行仍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四大突出问题:

一、执行细节模糊。起算时间模糊不清是关键问题之一,究竟是从交货、验收,还是从开票之日起算,目前不同车企执行标准不一。33.33%的供应商反映车企以“完成验收的日期”或“发票开具日期”作为起点,16.67%的供应商称以“订单确认日期”或“货物交付至车企仓库日期”为准。这种起算点的模糊和不统一,本身就可能成为变相延长账期的因素。

在供应链企业的从业者看来,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阶段,“60天账期”兑现到底该怎么调整,大家都需要不断适应。比如,“60天账期”会不会涉及一些前提条件——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及索赔、没有任何合同纠纷、不牵扯其他项目等;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以及小型供应商的账期兑现是否有不同的策略等。

二、担忧变相延长账期对于执行的持续性,调查显示供应商信心略有不足:50%的企业认为“短期可行”,33.33%表示“存疑”,16.67%认为“大概率难持续”。他们最大的担忧集中于“执行不到位”,担心“60天账期”在实际操作中被各种手段拖延。

上海一家供应商负责人赵某表示,“60天账期”的执行与项目完成后车企的验收确认密切相关,“验收时间不确定,回款时间也不确定”。一家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企业市场总监吴某坦言,担心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例如车企在验收等环节刻意拖延,变相延长账期,或在付款方式上不如预期。

三、商票仍在使用。车企支付方式繁多也是供应商的一大痛点,尤其是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调查显示,66.67%的供应商表示商票的使用“减少但存在”。甚至有供应商反映,即使是央企也不一定在账期到期后直接支付现金,近一半货款可能以银行承兑汇票形式支付。

四、新老合同订单待遇不同。湖南一家供应商负责人韩某表示,他近日与新势力车企签署的合同落实了“60天账期”承诺,但与该车企合作的另一家供应商因合同非今年执行,回款账期早已超60天。

04、车企应对:创新模式与流程优化

在6月10日、6月11日集中表态后,车企进一步落地推进“60天账期”承诺。多家车企公布了与“60天账期”执行相关的举措及内容。

面对一些执行问题,部分车企采取了积极措施和创新模式,例如:

广汽集团搭建了三重保障体系流程保障、数字赋能和整零协同。广汽一直坚持“60天内支付供应商货款”,现金结算比例达95%,实际平均付款周期甚至低于50天。

赛力斯首创“厂中厂”模式,将合作伙伴的产线直接嵌入赛力斯的超级工厂,减少了中间流程,降低运输费用,缩短结算周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供应商可实时查看付款进度。

中国一汽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从今年6月起对经认定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全部执行100%现金支付,改变此前“现金+银行承兑汇票”的混合支付模式,目前已完成2000余家中小企业资质审核。

长安汽车在半年报中提到,长安汽车落实国家部委要求,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保障中小企业资金高效流转,助力产业链良好协同运行。2025年6月末,长安汽车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余额合计较年初降低约31%;2025年1-6月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较2024年减少50天。

奇瑞汽车通过“四大组合拳”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包括账期规范化(将“≤60天账期”固化为统一硬性规定)、执行全链化(推进各部门高效协同)、审批数字化(实现全流程在线化操作)和预付款机制化(对中小企业提前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

05、资金压力:车企面临的现实挑战

车企“60天账期”承诺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其自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这种压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嵌于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之中。


如上图所示,资金压力在整条供应链中存在明确的传导路径与核心瓶颈。车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车辆销售回款、资本市场融资及银行贷款等。当车企承诺缩短对供应商的账期时,其自身的“现金周转周期”将面临严峻考验。

行业数据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困境。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虽双双突破3100万辆,但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已从2017年的7.8%下滑至2024年的4.3%。

今年以来,压力有增无减。前4个月,国内汽车产销量继续攀升,但同期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超过60款车型宣布降价,导致行业利润率进一步滑落至4.1%。

在此背景下,造车企业在负债端普遍呈现出“借款少、赊账多”的鲜明特点,高度依赖供应商账期维持现金流。例如,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及票据规模是其短期有息负债的9倍多;零跑汽车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6倍。这种对商业信用的深度依赖,使得缩短付款周期的举措直接冲击车企的资金运作模式。

因此,唯有那些自身现金流健康、运营管理效率高的车企,才真正具备不打折扣兑现“60天账期”承诺的能力。对多数企业而言,这份承诺的落实依然与整体资金链的承压情况紧密相连。

06、专家观点:多方合力促落实

供应链、产业链被认为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是汽车产业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车企承诺“60天账期”,是响应政策、抵制“内卷式”竞争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面对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汽车行业专家和供应链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承诺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背后至少有三重原因:车企自身现金流承压;行业长期较长账期的惯性;当前承诺缺乏硬约束,落实机制存在缺口。

王鹏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政策引导、搭建沟通平台、加强监管执法来强化约束;行业协会则应制定规范、组织培训交流并协调纠纷;而金融机构也可通过提供融资支持、评估车企信用和创新金融产品来减轻上下游压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账期缩短从长远看有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但要真正落地,还需多方合力。行业应加强执行与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增强行业自律。

同时,政府监管层面也在持续行动,推动“60天账期”具体落地,促进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7月9日,工信部上线“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7月18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再次提到将深入推进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等工作。

8月,工信部调研中国一汽、广汽集团、赛力斯、奇瑞汽车等多家车企。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指导行业机构研究制定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合同范本,进一步规范汽车企业供应商货款支付流程,推动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07 小结

截至8月底,17家承诺车企中只有不足两成真正兑现了60天账期承诺广汽、一汽和赛力斯成为首批兑现者。

虽然供应商反馈目前“60天账期”履约仍存在一些问题,但车企已经在行动,调整对供应商的策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央国企以及一些大型汽车企业发挥社会责任作用,努力实现60天账期的要求。

“60天账期”的调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监管层面的介入、车企执行策略的调整等,供应链账期或迎根本性改善。从长远来看,“60天账期”承诺缩短账款周期,有利于进一步缓解“整零矛盾”,促进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厦门国贸2025中报透视:营收净利双降,扣非净利润暴跌910%,主业承压下的转型阵痛,如何穿越周期?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