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经济发展中心”涉假冒被立案!假国企百亿骗局警示录:洽谈到签约仅28天,湖北随州158亿项目背后的监管漏洞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8-25 , 浏览:141

一个号称投资158亿元、年营收300亿元的“超级项目”,从洽谈到签约只用了28天,最终却被发现投资方竟然是一家涉嫌假冒国资委下属单位的“假国企”。

近日,一家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因涉嫌假冒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而其旗下公司却在今年1月与湖北随州签署了158亿元的投资协议。

据澎湃新闻报道,8月22日,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已关注,目前了解到的是正在核实情况,正在调查这个事情。”

据悉,上饶市市场监管局已冻结与涉嫌假冒机构有关的所有企业的变更程序工商登记系统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已被标注为“该公司涉嫌假冒,已立案调查”,股东类型被登记为“事业法人”。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在过去不到两年时间里,这家涉嫌假冒的机构通过设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参股,控制企业达数百家,涉及新能源、航空航天、产业园开发等多个领域,介入地方招商引资项目。

01 精心设计的骗局与令人惊叹的“随州速度”

据随州日报消息,20251月,湖北随州市政府与航投未来能源公司的企业签署了总投资158亿元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协议。活动中,随州市市政府、随州高新区分别与航投未来能源公司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

随州高新区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于今年6月曾发布信息,项目规划用地2500亩目标打造国内首个以固体火箭动力系统为核心的弹箭星器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基地(即位于随州市高新区的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宣传称该项目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预计全面建成后年营收预计超300亿元,并可能催生千亿级空天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体量跃上新台阶。这样庞大的规划和美好的前景,很容易吸引渴望政绩的地方政府。

事实上,骗子的套路并不新奇,只是升级了包装。第一步,起个顶天立地的名字,把“国务院”直接焊在门头上;第二步,搭一套七级浮屠式的股权迷宫,母子孙公司层层嵌套,真身难觅。

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被当地政府寄予厚望。令人惊叹的是,这个158亿元的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28天,当地还曾对外标榜创造了重大项目落地的“随州速度”。签约仪式当天,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到场,当地政府承诺“当好保姆、保镖、保安”,将项目打造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理想很丰满,但对比投资方涉嫌假冒的事实,现实就更显讽刺了。在速度与激情之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百亿级项目的必要的尽职调查、资质核验、可行性评估等程序被大幅压缩,给了“假国企”可乘之机。

02 股权迷宫真相与遍布全国的假冒网络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此次百亿级项目涉事企业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1月,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杨震虎。该公司股权穿透后,由国业创隆(江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华城信隆(广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城信隆入股之前,西安航投未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西安航投未来公司”)曾作为企业股东,从2023年11月27日持有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股份,并于2025年4月10日退出持有的51%的股份;西安航投未来公司由西安航投未来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乔团英个人分别持股51%和49%,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则由西安市国资委控股。

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属于国有企业,据界面新闻报道,该集团公司此前曾与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和西安航投未来公司有一些“合作”,但后来发现这家公司的不当行为,便决定终止合作。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已经从西安航投未来公司“剥离”,西安航投未来公司不愿意配合变更工商登记从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剥离。目前,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正准备起诉,且该集团知情人士还表示:“杨震虎和乔团英都不属于西安航投未来集团公司,他此前也未见过。合作期间,对方都是委托人员前来签订协议,但目前委托人也无法联系上

西安航投产业链公司从西安航投未来公司“剥离”后,意味着其失去了国企背景;2025年6月27日,华城信隆入股。

据万联网了解,华城信隆由国业创隆(江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业创隆”)100%控股,国业创隆成立于202312月,法定代表人为徐庆辉,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该公司由一家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100%控股。然而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显示,该委员会内设机构22个,直属机构6个,委属事业单位124家。经逐一比对,并不存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

国业创隆(江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所属的登记机关江西上饶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也证实,该机构并不存在,其名下公司为“假国企”,目前正在通过公告程序,撤销其登记。

据界面新闻报道,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家涉嫌假冒的机构通过设立国业创隆作为一级控股平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0家,其中9家都是100%控股。而根据天眼查提供的数据,国业创隆(江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间接参股的企业达405家,这些企业分布在广东、江西、陕西、湖北等多个省份,涉及新能源、航空航天、产业园开发等多个领域。

不过,这些企业并非全是国业创隆的“主动布局”。例如,浙江丽水一家担保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就表示,他的公司通过多层股权结构登记,“挂靠”在国业创隆名下,主要是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背景方便开展业务。这位法人代表称,当时并不知道国业创隆的股东涉嫌假冒,目前正在想办法解决,但其公司无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03 地方监管责任以及防范与治理措施

纵观这些年曝光的一些“假项目”,不难发现,其中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项目规模大,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二是多属于一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车、航空航天等。

这些特点精准迎合了地方政府追求大项目、渴望抓住产业风口的政绩冲动地方政府在抓项目过程中,若被政绩冲动支配,很容易“利令智昏”,最终增加项目“烂尾”风险或加大被骗概率。而这类事件带来的代价也远比想象中沉重,不仅耗费的土地资源、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难以收回,更会透支政府公信力。

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曝出假央企”“假国企”事件,有的打着“中核”“中电”“中航”名号,在西部地区签下数十亿元新能源项目;有的以“国资委直属中心”为名义,进入华中城市产业园;甚至部分“假国企”曾出现在重点签约活动现场,政商合影被广泛传播。

国资委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打击假冒国企问题。自2021年起,已连续三年对“假央企”和“伪国企”进行集中公示,共曝光超千家假冒国企。2024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在官方网站上线“假冒国企”举报平台,社会公众可通过该平台对假冒国企问题线索进行举报。

此外,国资委还提出建立健全品牌授权准入、动态审核、清查退出机制,加大对擅用、滥用品牌行为的监测、识别和处罚力度。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在创新监管机制。例如,惠州市国资委针对市属国企实施的项目按照可研报告考核并建立终身追责机制对投资项目在决策、实施、运营过程中因违规操作、失职渎职等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员实行终身追责。

04 小结

这一场号称投资158亿、年营收300亿元的“空天产业园”项目,因其投资方“国资委经济发展中心”被确认为假冒机构而暴露。该事件揭示了“假国企”骗局的典型套路:利用高大上的名头和复杂的股权结构包装,精准迎合地方政府追求大项目和政绩的冲动以“28天极速签约”的速度绕过严谨的尽职调查。

那些曾经耀眼无比的百亿签约、那些号称改变产业格局的宏大叙事,在真相面前瞬间崩塌。这也警示大家:天上不会掉馅饼,越是打着“国字头”招牌、投资体量惊人、推进速度反常的项目,越需要多一份警惕和核实。

来源:万联网综合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浙商中拓2025半年报出炉!营收创历史新高首次在半年度破千亿,能源化工供应链收入同比大增88%,国际业务同比增长30.5%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