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资增至50亿、新总经理任职获批!河南国资中原信托的转型突围与风险化解之路
河南省金融监管局一纸批复,中原信托的注册资本正式变更增至50亿元。这家河南省国资控股的信托机构,在第七次增资与管理层换血后,正试图穿越行业转型深水区。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河南金融监管局近日已同意河南投资集团对中原信托增资7.24亿元,其中3.19亿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部分纳入资本公积。增资完成后,中原信托的注册资本由46.81亿元变更为50亿元。
本次增资方案显示,河南投资集团作为唯一参与方,以每股2.27元的价格认购新增股份。这笔由控股股东河南投资集团独家完成的7.24亿元增资,已是中原信托自2002年改制以来的第七次增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增资落定的同时,中原信托管理层也完成了关键调整。2025年6月,赵阳的总经理任职资格获监管核准,标志着公司管理层架构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PART01、股权变迁
公开资料显示,中原信托成立于1985年,原为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属下的信托投资公司,2002年改制为省属金融企业。截至2025年6月末,中原信托内设28个部门(团队),其中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设置了团队。
回溯中原信托的股权演变,可谓一段国有资本持续增强控制力的历史。
2008年5月,公司获得原银监会批准,注册资本由5.93亿元增至12.02亿元,同时引入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开启了外部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新阶段。此后,中原信托又在2012年6月与2014年12月两次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方式,分别将注册资本提升至25亿元。
2016年12月,公司进行第四次增资扩股,河南省豫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股东出资,公司注册资本金进一步增至36.5亿元。
2019年9月,中原信托启动第五次增资,注册资本由36.5亿元增至40亿元,三大股东的出资比例保持不变。2023年12月,中原信托经股东会审议通过,并由监管核准完成第六轮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46.81亿元。
本次增资前,中原信托的股权结构已经相对集中:河南投资集团持股64.93%、中原高速持股27.27%、河南省豫粮集团持股7.8%。
第七次增资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河南投资集团作为唯一参与方,以每股2.27元的价格认购新增股份。
第二大股东中原高速则连续第二次放弃优先认购权,持股比例被稀释至25.52%。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中原高速的持股比例已从2019年的31.91%降至如今的25.52%,显示出其对中原信托的投入意愿在减弱。
而河南投资集团的持股比例则从58.97%一路攀升至66.68%,进一步巩固了控股地位。
作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中原信托大股东为河南投资集团,其实际控制人为河南省财政厅。此次河南投资集团单独增资,进一步彰显地方国资对信托公司发展的支持,也为公司后续深度参与地方实体经济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PART02、高管换防与资本实力提升同步进行的是,中原信托核心管理层近一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2023年12月,原总经理崔泽军到龄退休,辞去公司所有职务。随后,2024年1月,中原信托从内部提拔老将赵阳为总经理。
直到2025年6月13日,河南金融监管局才正式核准了赵阳担任中原信托总经理的任职资格,同时要求中原信托督促赵阳持续学习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树立风险合规意识,熟悉岗位职责并忠实勤勉履职。
赵阳的晋升符合中原信托一贯的用人传统。公开履历显示,他是一位在中原信托体系内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老兵”,拥有30年左右的金融从业经验。
从证券部经理起步,逐步擢升至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并在该岗位任职8年之久。从业务一线到风险合规再到管理层,赵阳的工作经历覆盖信托业务全链条,为其执掌公司经营奠定了基础。
在2025年2月的年度工作会议上,赵阳已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拟任)身份明确公司转型方向,提出公司将“加大企业客户营销、深化金融同业合作、推动标品业务跨越式发展”等经营思路。
除了总经理更替,2024年5月,中原信托还一次性提拔了2名副总经理魏磊和李雨丝和1名总经理助理张元甲。
公开资料显示,魏磊和李雨丝两人此前分别对应负责公司风控业务、财富管理营销业务。前者曾担任风险与合规管理部负责人、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后者历任公司信托理财中心管理部负责人、营销管理部总经理、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
张元甲早年则是出身于,担任过开封分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行长助理兼风险总监,后来加入中原信托出任资产保全运营部总经理。
经过此番调整,中原信托核心管理层从2023年的仅有3人团队发展壮大为6人。
另外,2025年4月,担任中原信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职务15年之久的李信凤因到龄退休辞去所有职务。或是对其空缺的补位,就在前不久,中原信托引入了在证券行业深耕二十余年的“老将”、时任中原证券副总经理王晓刚,任命其为公司新任副总经理。
PART03、业绩承压尽管资本实力不断增强,管理层也完成重组,但处于转型期的中原信托业绩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
纵观其近五年的经营数据,呈现出一条蜿蜒曲折的轨迹。
2020年至2024年,中原信托营业收入分别为8.33亿元、10.71亿元、7.57亿元、7.91亿元和8.8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13亿元、3.29亿元、1.26亿元、1.4亿元和1.44亿元。
数据显示,中原信托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81亿元,同比增长约11.5%;净利润为1.44亿元,同比增长3.49%。尽管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有所回升,但相较于2021年的高点,净利润仍遭腰斩。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信托公司最重要创收来源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指标,中原信托的表现持续不佳。
2021年至2024年,该指标从9.08亿元连降三年至5.36亿元,已退回至十年前水平,与2012年相当,显示出其较为羸弱的主业创收能力。
与此同时,中原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也在持续收缩。在2017年-2022年这六年时间里,该公司信托资产总额处于上涨态势,从1955.2亿元增长至4199.55亿元最高点,但是从2023年开始,中原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驶入下行通道;截至2024年末,信托资产余额为3635.02亿元,较2023年末的3972.28亿元减少8.49%。
PART04、风险隐忧在业绩承压的背后,是中原信托正在应对的多重风险挑战。
房地产风险无疑是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中原信托合作的多家地产公司已经爆雷,包括恒大集团、泰禾集团、名门地产、华夏幸福、宝能集团、范海控股等。
踩雷房地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目前中原信托与上海世茂、上海亿丰、海南万宁华凯、河南盛润等多家房地产企业存在巨额诉讼,执行标的金额从数千万至上亿元不等。
另据其大股东河南投资集团于2025年8月29日发布的半年报信息,中原信托5个信托项目集中爆雷,且均与房地产项目有关,预计难以收回,风险暴露直指涉房信托资产的深层隐患。
这5个项目具体包括“中原财富-宏业142期城中村改造项目”、“三胞集团项目”、“南通五洲国际项目”、“恒大兰州置业项目”及“河南盛润置业项目”,坏账损失率从25%至90%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信托是作为“债务人”出现在报告中的,这表明该公司很可能用自有资金直接投资、跟投或接盘了这些风险项目,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敞口。
此外,在公司治理方面,2022年原董事长赵卫华因涉嫌收受礼金及违规行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涉及的违法行为发生在中原信托及中原银行任职期间,暴露权力监督与制衡机制存在缺陷。新任董事长曹卫东及2024年提拔的管理层成员带来一定经验储备,但2023年以来董监高频繁变动,2024年5月负责人李佳明因违规承诺遭处罚,显示治理结构仍不稳固。
面对风险化解压力,中原信托近期采取了多项举措。2025年6月29日,中原信托与中原资产签署协议,以17.2亿元价格出让部分债权,用于回笼流动性、腾挪风险资产。
2024年中原信托总计计提了3.88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大幅增长19.38%。截至2024年末,其自营资产不良率高达5.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针对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中原信托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动作,例如修订了《信托业务操作规程》《项目审查委员会工作制度》,强化审批流程与合规培训,依托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并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处置及诉讼等手段化解存量风险,但整改效果尚需时间检验,投资者信心恢复仍需进一步努力。
PART05、转型征途在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中原信托也在积极探索业务转型路径。
赵阳在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推动标品业务跨越式发展”,正是中原信托应对行业变局的战略选择。
当前,信托行业正处于转型深水区,随着信托三分类改革深化,标品信托、资产服务信托等成为转型核心方向。
在具体业务层面,中原信托正在尝试拓展家族信托、绿色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
据中原信托官网显示,其家族信托产品目前主推的是“恒业”标准版和定制版,设定起点分别为1000万元和3000万元。截至目前,该类信托存续规模约30亿元。
与此同时,中原信托也在持续压降房地产信托资产。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该公司信托资产投向房地产业的余额从365.11亿元降至230.22亿元,所占比重从11.9%降至6.33%。
四年时间里,中原信托累计压降房地产信托资产超174亿元,占比总计压降了13.41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末,中原信托投向实业信托资产达1479.86亿元,同比增长3.61%,占总信托资产规模的比重已经高达40.71%,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成为该公司最为核心的投入方向。
同时,近几年中原信托投向证券市场信托资产逐步走高,从2023年之前的不足百亿元、占比仅在个位数徘徊,逐年增长至2024年末的353.63亿元、占比近乎突破两位数(9.73%)。
PART06、小结
中原信托此次增资至50亿元,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且结合目前其高管层换防后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路线来看,这都为中原信托在行业信托三分类改革全面推进的转型深水区中提供了更为稳固的发展基础。
对于此次增资获批,业内普遍认为将为中原信托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此前分析指出,增资计划有助于增强公司资本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为业务转型提供支持。
具体来看,增资对中原信托的积极影响将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升风险抵御能力。更高的注册资本意味着更厚实的“风险缓冲垫”,在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充足资本储备能帮助公司更好应对资产端潜在风险,保障正常运营秩序,增强投资者信任度;二是赋能业务转型。随着信托三分类改革深化,标品信托、资产服务信托等成为转型核心方向,这类业务需前期投入系统建设、人才培养等,增资后公司可加大新业务研发与落地力度,推动标品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优化业务结构;三是拓展合作空间。注册资本提升有助于公司获得更优市场评级,在与银行、证券等机构开展跨业合作时,能突破部分准入门槛,参与更多大型项目,吸引优质客户资源,提升市场份额。
据万联网了解,目前全国67家信托公司中,注册资本超100亿元的就有10家,包括重庆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等头部机构。对于目前处于中游水平的中原信托而言,50亿元注册资本是其应对风险、支撑转型的必要基础,而非充分条件。在行业转型与风险化解的双重挑战中,国资股东的持续支持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在于自身经营能力的提升与风险管理的完善。
未来,中原信托能否借此新契机进一步化解相关资产债权风险、厘清发展路径,引导业绩回归至稳步增长轨道,实现标品业务突破、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市场将拭目以待。
来源:万联网,资料参考中国网财经、每日财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