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1.2亿、被审计通报!一粮油国企因不规范开展玉米代采代销业务爆雷、被国资委列为高风险企业的启示录
为啥这么多地方国企都干玉米贸易业务?
一是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国内年消费量近3亿吨,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体量大、市场蛋糕诱人。二是地方国企承担着属地储备任务,通过规模化采购玉米降低成本,净利润率可达3-5%,远高于传统贸易的1-2%。且“十不准”后,工业品贸易容易踩雷,而农产品反而成了“香饽饽”,营收增长立竿见影。所以近年来,不少地方国企纷纷开展玉米贸易业务。
其核心是地方国企凭借政府信用拿到低成本银行资金,同时借助掌控的多个关键仓储物流节点,开展玉米代采代销贸易业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和销售服务。在该模式中,国企通常扮演“中间商”角色:向上游供应商(如农户、粮站或生产基地)预付资金采购玉米,再向下游客户(如饲料厂、深加工企业)进行赊销销售。这种模式本应发挥国企的渠道和资金优势,实现产业链协同,却常因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系列风险事件。
今天我们来唠唠某市属国企-粮油集团A在开展玉米代采代销贸易业务中,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爆雷”,最终亏损1.2亿元,被国资委列为高风险企业,也希望借此案例,给在干玉米贸易的国企朋友一些实在的风控建议。
一、某地方国企玉米代采代销爆雷案例解析
(一)案例主角与背景
主角:某省粮油集团A,地方国资委控股的中型国企,2020年起开展玉米代采代销业务,2023年因爆雷被审计部门通报。
(二)业务模式与操作流程
粮油集团A采用“代采+代销”模式,具体分三步:
1、代采环节:下游饲料厂(如某大型养殖企业)委托粮油集团A采购玉米,双方签订《委托采购协议》,约定采购价格为“期货价+50元/吨升水”,粮油集团A收取1%服务费。
2、资金流转:粮油集团A向银行申请专项贸易融资(利率4.5%),向东北供应商支付全额货款(每吨2500元),供应商发货至第三方仓库。
3、代销环节:饲料厂按约定提货时支付货款(每吨2600元),粮油集团A扣除服务费后回款给银行。
(三)业务流与资金流向图
1、业务流:饲料厂→委托采购→粮油集团A→采购玉米→供应商→发货至仓库→饲料厂提货
2、资金流:银行→融资款→粮油集团A→货款→供应商;饲料厂→货款→粮油集团A→还款→银行
(四)风险爆发全过程
2022年9月:国际粮价因俄乌冲突暴涨,粮油集团A为锁定利润,在期货市场卖出对应数量的玉米合约进行套保。
2023年1月: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从2600元/吨暴跌至2300元/吨,饲料厂以“市场价格波动超过10%”为由拒绝提货,要求重新议价。
2023年3月:粮油集团A发现仓库实际库存仅为合同约定的60%,供应商涉嫌将同一批玉米重复质押给多家贸易商,形成“一货多卖”。
2023年6月:银行以“货权不清”为由提前收回融资款,粮油集团A被迫低价抛售库存,最终亏损1.2亿元,被国资委列为高风险企业。
二、深度剖析该国企玉米贸易的风险点
(一)货权失控是该案件中的致命伤
粮油集团A未与仓库签订《仓储保管协议》,仅凭供应商提供的《货权转移证明》确认货权,导致供应商通过虚假仓单重复融资。
(二)价格波动放大亏损
虽然做了期货套保,但未考虑现货与期货的“基差风险”,期货平仓亏损叠加现货跌价,形成双重打击。
(三)客户信用管理缺失
饲料厂在价格下跌后违约,但粮油集团A未在合同中设置“履约保证金”或“价格调整条款”,导致被动。
(四)融资性贸易嫌疑
法院最终认定该业务存在“走单不走货”特征,可能被定性为融资性贸易,相关责任人面临追责。
三、从该案件中,给地方国企的一些实在风控建议
(一)货权管控要“三查三核”
1、查仓库资质:必须与国有粮库或上市公司仓库合作,签订正式《仓储保管合同》,并要求仓库出具《仓单》并办理质押登记,明确货权归属。
2、核货物状态:每批玉米入库前做三方质检(国企、供应商、第三方机构),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温湿度,也便于核查库存真实性。
3、验仓单真伪:要求仓库在《货权转移证明》上盖章,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仓单电子化,防止伪造。
(二)价格风险要“双保险”
1、期货+期权组合:买入期货合约锁定采购成本,同时买入看跌期权对冲价格下跌风险。例如某国企通过“期货多头+看跌期权”组合,将价格波动风险降低70%。
2、合同条款设计:一是代采协议明确玉米水分、杂质等质量标准,约定违约赔偿机制;二是在代采协议中约定价格联动条款,当市场价波动超过5%时自动调整结算价,与客户共担风险;三是代销协议引入“保证金+银行保函”组合,要求饲料厂预付20%货款。
(三)资金链条要“三控三限”
1、控融资比例:贸易融资额度不超过货值的70%,防止价格下跌导致抵押物不足。同时可以采用“保证金+供应链金融”模式,要求农户缴纳10%履约保证金,同时引入银行对饲料厂应收账款进行保理融资。
2、限客户账期:代销业务原则上不赊销,确需赊销的,账期不超过30天且需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
3、管现金流匹配:建立资金池管理系统,确保每笔业务的回款周期与融资还款周期匹配,避免短贷长用。
(四)合规经营要“五不做”
1、不做关联交易:上下游客户若存在股权关联,必须通过审计部门专项审查。
2、不做循环贸易:同一批玉米在国企、供应商、客户间流转超过两次,即触发风险预警。
3、不做高买低卖:采购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或销售价明显低于成本价的业务,必须经党委会集体决策。
4、不做无真实货物流转的贸易:每笔业务必须有运输单据、过磅记录、出入库凭证等完整证据链。
5、不做融资性贸易:禁止通过“代采代销”为关联方输送资金,杜绝“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
总而言之,玉米贸易看似“低风险、高周转”,实则暗藏货权、价格、合规三重雷区。地方国企要想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必须摒弃“赚快钱”思维,把风控体系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
当然,除了玉米贸易外,还有不少央国企在密集布局其他品类的农产品供应链业务,例如菌菇、蛋鸡、活牛/活猪、小麦、进出口冻品等,除了干贸易业务外,还干仓储、物流、冷链、融资等多样化业务。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他们通常遇到不少难题,如怎么根据自身禀赋选择合适的农产品品类、不同品类的业务打法怎么设计、如何兼营大宗商品与本地特色农产品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如何既让本地好货走出去也让外地好货走进来、如何防范融资性贸易风险、实质控货怎么搞、农产品供应链全流程风控怎么干、业务有哪些标杆、标杆企业如何对供应商、产品、下游客户进行评级等等。
所以,为助力央国企借鉴前人风控/法务/合规踩坑经验,合理有序开展农产品供应链业务,摆脱有一单没一单的业务窘境,我们联合4位拥有10-20年农产品供应链业务实战专家,于2025年8月28-29日在深圳开展首期《农产品供应链业务与风控实操课》。课程一经推出,就有不少大型国企集团在走流程锁定名额。本次课程特别邀请了4位在农产品供应链行业拥有10-20年一线实战经验的行业老炮,他们分别是:
拥有20年农产品供应链实战经验、中国农产品B2B电商领域标杆企业——原中农网副总裁、现任湖北十堰昌欣菌业(香菇产业龙头)产业发展首席战略顾问、同时兼任多家地方国企战略顾问、大宗&本地特色业务战略落地专家【鄢老师】
深耕冻品与农副产品供应链全链路、兼具业务/产品/风控/数字化四大板块的顶层设计与落地操盘经验、现任蚂蚁必达供应链科技公司总裁助理兼金融科技总监【张老师】
拥有20年银和金融科技领域从业经验、中国冻品进口领域龙头——优合集团当值董事长兼首席信息官【丁老师】
拥有18年供应链业务与供应链金融风控实战经验、为十几家国企提供常年法律与合规服务、并成功办理了几十起因供应链金融产生的民商事争议解决案件的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业内著名专业律师【张老师】
4位老师强强联合,他们将基于自身多年实战经验,给大家分享更多农产品供应链业务的落地小技巧。
报名咨询: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下一篇:中企云链港股IPO反馈出炉:证监会紧盯外资准入、业务合规及属性界定、资质许可等5大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