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老炮们论坛现场干货大揭秘!产业集群服务的三个阶段:从贸易切入,到数据驱动,最终“万物皆为我车间”

金秋十月,桂香江城。2025年10月30日,由万联网主办,简单汇、志豪链云、享宇科技、山东和力供应链等合作伙伴以及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的鼎力支持的“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
大会聚焦“反卷·重构·提质”这一主题,邀请了近20位圈内领军企业、实战专家/大咖、行业老炮儿,通过12场主题演讲、1场圆桌对话、以及晚上的商务交流对接晚宴,带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打开视野!论坛汇聚了政府机构、学术专家、产业龙头、金融机构及科技服务商等200余名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数智时代下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此外,论坛上还发布了《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5》(转发此文至朋友圈保留1天可凭转发截图找客服免费领取电子简版白皮书:19168536275),该白皮书重点针对地方政府、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生态各方,在落地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常遇到一系列难题,收录了十堰、荆州、宜昌、阳新、彭州、冠县、宜都、九江、湛江、厦门等地方商贸、城投、园区、物流、金控类国企在供应链层面的创新模式与实践案例,带大家找准适合自身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模式。
在本次论坛圆桌环节,万联网高级分析师许书川老师作为主持人,与产业互联网及供应链金融资深专家黄贵生、十堰市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战略顾问鄢雄伟、湖北产融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婵娟围绕“国资国企如何通过供应链生态共建促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共话国企供应链服务创新,探讨产融生态构建路径,为国企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圆桌讨论中,专家一致认为,产融结合需从产业实际痛点出发,不能单纯依赖资金驱动。供应链服务的切入应因地制宜:若企业核心痛点是资金,可从金融切入;但更根本的路径是通过订单牵引和贸易服务先行,与产业建立深度链接,进而借助物联网与数字化手段,掌握生产数据,反向优化产业链,实现规模化与提质增效。
此外,多方协作是生态共建的关键。国企之间、国企与民企应基于各自优势明确分工、合规协作,形成“缺什么补什么”的互补机制;地方国企可依托本地资源与政策,而省级平台或专业机构可注入金融与科技能力,共同构建产业服务平台;合作中需平衡机制与效率,通过清晰的边界与利益分配,实现产业增值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共赢。
以下为讲演现场速记,仅供行业人士学习参考(有适当修改):
国资国企如何通过供应链生态共建促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许书川:大家好!我是万联网的高级分析师许书川,也是今天上午发布的白皮书的主要编辑。每次能与黄老师、鄢老师、刘总等嘉宾老师共同参与圆桌讨论,我都感到非常荣幸。作为他们曾经的学生,这十多年来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天主持这场圆桌论坛,我希望与大家及三位老师交流两个议题:
第一,关于产融结合的问题。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今天这场论坛似乎隐约存在一种分歧:一方主张以资金驱动为切入点,另一方则认为不应仅从资金切入。今天我们可以敞开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第二,多方协作的问题。在今天的诸多案例中,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需要多方协作,嘉宾老师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点。那么,国企之间应如何协作?国企与民企之间又该如何协作?以及国企与金融机构等各方协作中存在的难题与注意事项。
在正式交流前,黄老师、鄢老师大家比较熟悉,首先请刘婵娟刘总做一个自我介绍。刘总是湖北产融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而湖北产融科技有限公司是联投资本旗下的企业,请刘总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
刘婵娟:各位同仁,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并参加此次论坛。简单介绍一下,湖北联投资本在上午由集团黄露董事长介绍过,我们产融科技公司是今年6月成立的新公司,也算是供应链领域的新兵。我个人过往经验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非常高兴能加入供应链这个大家庭,通过供应链金融为产业链服务。
许书川:现在进入第一个圆桌话题——产与融应当从哪个切入点入手才是正确的?首先请黄老师分享,他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非常知名,经常在课堂上讲授金融设计和风控相关内容。您目前也强调金融虽重要,但不能仅做金融,呼吁尽量从其他角度切入。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黄贵生:针对不同的产业集群,切入点应有所不同。例如,偏大宗原料类的集群对资金需求较高,从金融切入是合适的;但有些集群的核心痛点并非资金,而是订单。我曾走访一个集群,以订单方的身份与当地企业交流,仅提供十万元的订单,企业老板却非常热情,甚至邀请我共进午餐。相比之下,原料供应商则未必能获得同等待遇。这说明,对于许多企业而言,订单远比资金重要。
我们从事产业集群服务的公司,也应基于自身优势选择切入点。若擅长金融,就选择资金敏感的集群;若擅长科技或供应链集成,则从相应领域切入。但最终,产业服务仍需回归订单,因为订单能带动其他环节的配合。没有订单,企业合作意愿会大打折扣。因此,长远来看,产业本身才是根本。
许书川:黄老师,您在与国有供应链公司交流时,常提到三个阶段,通常从贸易切入。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黄贵生:我们设想中,作为集群的“群长”,应将集群内所有企业视为自身的生产车间。从这个角度出发,你会发现企业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资金服务、技术升级、订单匹配等方面存在诸多需求和痛点。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将这些环节全部整合,提供一体化服务。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与企业建立联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贸易切入——提供原料、垫资或帮助获取订单。通过贸易建立联系后,进一步通过物联网设备、数字化系统等技术手段,将企业的设备、原料、库存、生产状态等数据实时采集并链接起来。当数据积累到一定规模,便可形成模型,反向优化产业链条。
三个阶段可概括为:第一,通过贸易建立初步联系;第二,通过数字化设备实现深度链接;第三,基于数据模型优化产业链效率。
许书川:黄老师提到规模经济是重要市场规律,我深有同感。缺乏规模经济,就难以实现市场化。
接下来请鄢老师分享。我记得鄢老师在PPT和讲课中常强调“销售先行”,鄢老师您过去也从事供应链金融,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鄢雄伟:这一转变源于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十多年前,我们在深圳做进口供应链时,并没有金融环节,后来客户逐渐提出垫付货款等需求,才衍生出金融服务。如今,行业从纯金融供应链转向产业金融,再到数字化产融结合,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当前产业整体需求不足,许多企业不再急需资金,而是缺乏订单。因此,我们更应聚焦实体产业,从销售、生产、降低成本等环节入手。金融应与产业紧密结合,而非脱离实体空转。今天不缺融资手段,缺的是优质的产业场景。只有深入了解产业,找到其痛点,才能设计出有效的金融解决方案。
许书川:鄢老师,从销售切入是否比资金更难?您有何经验分享?
鄢雄伟:我认为,做供应链金融应秉持投资心态。例如,在评估合作伙伴时,可以思考是否愿意收购这家企业。这样,风控和销售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此外,企业需根据自身禀赋选择路径:国企若具备市场化机制和激励体系,可自建销售团队;若资源有限,可通过合作实现销售目标。销售并非民营企业的专利,许多国企在销售方面也表现出色。
许书川:鄢老师您的观点是,能否做好销售取决于能力和投入,而能力又受机制体制影响。您曾提到“以投入产出为标尺”,能否进一步阐述?
鄢雄伟:这涉及到资源与目标的匹配问题。若领导要求以有限预算实现高目标,自建销售团队可能不现实,此时合作是更可行的选择。打造销售团队需要时间,若领导任期较短,则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许书川:接下来有请刘总分享。湖北联投表面看似以资金驱动,但从实践来看,似乎并非仅靠资金。请谈谈您的看法及公司的实践经验。
刘婵娟:两位老师的分享非常精彩。我结合公司实践介绍一下:联投资本的“联链通”平台于2023年1月成立,初衷是解决联投集团主责主业中工程建筑领域的资金拖欠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我们依托联投集团的产业基础和联投资本的金融资源,通过科技力量将产业、金融与科技结合,实现共赢。
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T+0融资并降低成本,既解决了客户资金问题,也为企业化解了应收账款难题,同时金融业务获得收益,实现了三方共赢。我们通过平台将产业、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最终服务于产业发展。
许书川:总结来说,联投资本是以金融禀赋为主,通过金融产品切入,再探索更多可能性。我问下刘总,在省地共建案例中,合资企业多以金融切入吗?还是综合切入?
刘婵娟:省地共建的合资公司多从产业切入,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展开合作,主要解决上游集采和下游供应链服务问题。我们则利用多元金融牌照,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
许书川:以阳新案例为例,当地是产业集群但无核心企业,产业端由谁负责?
刘婵娟:我们与地方政府及当地国企合作,共同打造核心企业。例如,针对养殖户资金需求,合资公司通过订单确权,帮助养殖户获得银行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许书川:也就是说,合资公司定位为地方综合性平台,而非单纯的产融平台。
刘婵娟:是的,我们定位为产业供应链平台。
许书川:谢谢刘总。接下来进入第二个话题——多方协作。请刘总先从国企与国企合作的角度分享,联投作为省属国企与地市国企合作有何优势?合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刘婵娟:国企间合作需找准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地市国企熟悉当地政策、奖补措施及企业关系,我们则提供金融与科技支持。合作目标是共同做大当地产业,同时为金融业务提供场景。
合作中遇到的难点包括产业差异导致风控模型需个性化设计,以及地市县级平台风控人才短缺。我们通过总部集中分析、逐一解决痛点。
许书川:关于应收账款,贵公司如何平衡?
刘婵娟:应收账款仍归属当地国企。
许书川:合作中还有哪些难题?
刘婵娟:主要难点在于风控团队建设。此外,银行常希望国企提供担保,我们则通过订单确权弱化担保,降低企业负债率及融资成本。政府协调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书川:理解贵公司充当了“缓冲器”角色,缓解国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直接对接压力。
刘婵娟:是的。
许书川:鄢老师,作为民营团队,您如何与国企合作?尤其在团队建设方面,民营团队能否发挥优势?
鄢雄伟:国企与民营是协作关系,而非对立。国企在产业链中常作为链主,民营企业则是具体执行方。合作关键在于厘清边界、确保合规,并设计合理的业务逻辑。国企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民营企业则遵循市场化逻辑,二者优势互补。
效率方面,国企也在不断进化,只要决心坚定,效率问题可以解决。例如,部分国企已能实现周末付款,适应市场需求。
许书川:最后请黄老师补充,关于各方合作,您有何特别经验分享?
黄贵生:产业生态的构建关键在于“缺什么补什么”。例如,订单不足并非要求国企亲自开拓市场,而是建立订单调配机制,通过产能地图、报价公式等工具实现订单优化分配。此外,围绕爆款产品整合设备、工艺、原料等资源,组建产业共同体,共同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合作中,平台可充当“智慧路由器”,取长补短,将各企业的优势经验共享。通过服务获取收益,而非仅靠差价盈利。最终,合作需目标明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许书川:谢谢黄老师。您的经验表明,实战经验源于市场探索,而非闭门造车。黄老师提到“整合”一词,我认为合作、整合是关键词。
今天的交流至此,会后我们会再继续探讨。我最新编撰的《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5》及组织论坛过程中有一体会:许多案例的规模并未体现在自身报表上,而是体现在当地产业增加值、现金流及竞争力提升上。这引发两个思考:第一,高层更关注公司自身财务表现还是地区整体表现?第二,通过科学方法,既可服务本地,又能拓展外部市场;既可深耕特色产业,又能涉足大宗领域。掌握方法后,可实现多方共赢。
若大家有兴趣,可参加11月黄贵生老师的煤炭专题课,以及11月底鄢熊伟老师与康小虎老师的农产品专题分享。
我们今天的圆桌论坛到此结束,感谢三位老师及各位来宾!
来源:万联网,“2025数智供应链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速记,未经嘉宾审阅,内容有适当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