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国企供应链都在这7大合同条款上栽过跟头!从融资性贸易雷区到结算付款陷阱,手把手教你避坑

万联网 , donna , 2025-07-28 , 浏览:83

在供应链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我们每年在给几百家央企、地方国企做辅导培训、合规与风险诊断时,发现了一个扎心的真相:60%的亏损都是因合同漏洞而引发的血案,预付款变“扶贫款”、货物验收成“罗生门”、自以为的真实贸易却被认定为融资性贸易......轻则审计整改、领导背锅;重则国有资产流失、直接移送司法机关。这对国企来说,简直是生死线级别的风险。

今天我们就掰开揉碎了说:合同里哪些条款是雷区、哪些字眼一出现就容易被审计重点关照、跟上下游签合同要防哪些坑等等,同时还将结合一些真实案例,给咱们国企供应链公司一点实在的避坑招数,全是干货,听完就能用,抓紧转发给你们公司的同事~

一、合同条款里的雷区:这些地方不盯紧,哭都来不及

合同条款就像给业务上保险,条款写得稀里糊涂,保险就成了废纸。咱们来一条条说:

1、通道服务条款:直接给自己扣融资性贸易的帽子

坑点:有些合同里直接写 “甲方仅提供资金通道服务,不承担货物质量/市场价格风险”,或者“乙方负责实际货物采购与销售,甲方收取固定服务费”。

正确姿势:供应链服务的核心是有货、有流、有真实交易,如果合同明说自己只是走账,那审计一眼就会认定这是融资性贸易—— 说白了就是用贸易的壳子做借贷,这在国企是严令禁止的,轻则整改,重则追责。

所以合同中要删掉所有“通道、不担责”的字眼,改成:甲方负责货物采购、验收、仓储、销售全流程管理,对货物质量承担验收责任(验收标准详见附件《质量检测清单》),有权根据市场行情调整销售价格,独立承担货物毁损、贬值等市场风险。

此外,服务费也别写固定金额,而是要和实际工作量挂钩。比如:甲方服务费按实际完成的交易量计算:每吨货物收取50元服务费(含采购对接、物流协调、仓储管理、质量检测等费用),每月根据实际交付的货物吨数结算,具体金额以双方签字确认的《服务费结算单》为准。

同时,合同里必须列清楚甲方干了啥具体活,附个服务清单更保险。比如甲方履行本合同的具体职责包括:①核实上游供应商资质(需提供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复印件);②委派专人到上游仓库验货(附验货照片、视频及《验货报告》);③协调第三方物流运输(提供《运输合同》及物流轨迹记录);④租赁 XX 仓库存储货物(提供《仓储合同》及每月库存盘点表);⑤ 对接下游客户收货验收(保留《客户签收单》)。

这些职责越具体,越能证明你不是甩手掌柜,而是真的在做供应链服务。

2、付款条件设计:别让账期拖垮现金流

坑点:付款条件要是定得不合适,麻烦就大了。比如 “货到后6个月内付款”,这样把账期拉太长,会让供应链公司陷入被动,影响现金流。此外,没约定调价机制也是一大麻烦。比如碰上原材料成本占大头的生意,一旦原材料涨价涨得厉害,供应链公司就得硬着头皮亏本来履约,因为合同里没说能调价。

正确姿势:建议合同中约定采取分阶段设置付款节点,比如预付款30% + 交货付60% + 验收付10%, 具体预付款比例可视采购方信用及行业惯例调整。 同时明确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在合同中清晰表述逾期付款的违约金。此外,长期合同可以引入调价机制,明确约定在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双方可重新协商价格。例如:“本合同履行期间,若主要原材料,如铜材的市场平均价格较合同签订时基准价上涨或下跌超过10%,任一方可提出调整货物单价,双方应本着公平原则在X日内协商确定新价格。协商不成的,可按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处理。”

3、质量条款:别让“符合国家标准”坑了你

坑点:很多合同的质量条款常常就一句话“货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听起来没问题,但“国家标准”可能有好几个版本,而且没说清具体指标。这种约定缺乏可操作性,争议发生时法院将优先适用国家标准或行业通常标准,未必契合买方的定制化需求。

举个例子,某烘焙企业与面粉供应商约定“面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未明确重金属含量限值。后因面粉砷含量超标(实测0.4mg/kg,国标限值≤0.5mg/kg,行业内控标准≤0.3mg/kg)导致产品召回,供应商以“符合国标”抗辩。法院依据《民法典》第511条及《标准化法》第2条认定:合同未约定特殊标准时优先适用国标,供应商未违约。烘焙企业因未明确内控标准承担全部损失。

正确姿势:所以合同里面必须明确货物质量的验收标准,可以采用“量化指标+引用标准+验收程序”模式。比如“钢材屈服强度≥345MPa,执行GB/T1591-2018标准,买方委托第三方检测,不合格项检测费由卖方承担”。同时签署《技术参数确认书》并公证,明确定制化标准(比如医疗器械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Ra≤0.8μm)。约定“合同标准高于国标/行标时,以合同约定为准”,排除默认规则适用。

如果不写清楚,一旦质量不合格,那下游客户就会拒收,那你付了钱收的货就卖不出去,那你的资金就被卡住。更糟的是,如果因为质量问题导致下游损失,你还得连带赔钱。所以说,标准明明白白,谁也别想耍赖。

4、货权转移条款:写不清等于白签

坑点:很多合同里写“货权自乙方签收后转移”,但“签收”到底是签个送货单就算,还是得实际入库、验货?如果货物是放在第三方仓库,货权转移是以“仓单交付”为准,还是“口头通知”就行?

正确姿势:货权是供应链公司的命根子。如果条款模糊,一旦出现纠纷,你说货是你的,对方说没收到,法院都很难判。

所以,我们在设计合同时,可以把货权转移分三步走:①货物运到乙方指定的XX仓库;②乙方仓库管理员李四(身份证号XXX)现场验货,在《送货验收单》上签字并加盖仓库公章(验收单需注明货物型号、数量、完好状态);③甲方将货物对应的《出库单》《物流运输单》原件交给乙方。三步全完成后,货权才算转移给乙方。这样一来,签收不再是一张纸的事,而是到货+验货+交单据的组合动作,每一步都有证据,想耍赖都难。

此外,如果货存在第三方仓库(如某物流园、某港口仓库),千万别信口头通知。合同里必须写死:货权转移以仓单背书交付为准。甲方需让仓库出具《仓单》,上面必须注明货物归乙方所有,并由仓库负责人签字+仓库盖章。甲方把这张仓单亲手交给乙方经办人(签《仓单交接确认书》),货权才算转移。同时,甲方有权随时去仓库查货,仓库必须配合,查货记录双方签字存档。仓单就像货物的房产证,没拿到这张房产证,再怎么说货是你的都没用。而且得强调随时查货,防止仓库和对方串通搞假仓单。

5、违约责任条款:违约金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安全

坑点:要么违约金定得太高(比如合同金额的50%),到时候法院可能不认;要么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真出事了对方耍赖,你真是一点办法没有。

正确姿势:违约金上限控制在合同金额30%以内(法院一般认这个数),同时明确“赔偿范围限于直接损失”(别让对方拿间接损失漫天要价)。同时,还可以采用“责任比例分担”,比如“因上游原因违约,上游担70%;下游原因,下游全担”,把责任分清楚。

6、支付及担保条款:预付款既然能付出去,也要能收得回来

坑点:一下子付50%预付款,对方不发货怎么办?或者只签个担保协议,没有约定履约保函,最后违约时发现没有担保财产可执行,这就等于没担保。

正确姿势:定金别超过20%(法律规定的上限),而且要说清楚“定金罚则独立于违约金”,对方违约了,定金得退或者双倍返还。此外,还可以采用“分期付款+银行保函”模式,如“合同签订后支付30%预付款,设备验收合格后支付65%,预留5%质保金于验收满1年后支付,卖方提供同等金额的见索即付保函”。银行保函比较靠谱,对方不履约,银行直接赔钱。

7、合同解除条款:对等才是护身符,单方免责等于挖坑

坑点:合同里没写啥时候能解除,对方老违约你想终止,还得跟他磨叽半天,耽误事。比如合同中对对方的违约责任描述含糊, “乙方逾期交货的,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正确姿势:这不是友好,而是给自己埋雷。真出事了,对方违约了你想追责,发现合同里没写怎么赔、赔多少,只能吃哑巴亏。所以合同中必须明确解除条件,比如:乙方连续3批交货不合格,或者市场价波动超过合同价的±50%,甲方有权书面通知解除合同。此外,解除后怎么算账也要写清:乙方应退还甲方已付货款,甲方应退还乙方未用货物,按实际履行量结算”,别让对方赖账。

二、审计眼里的敏感词:这些话千万别写,写了就遭殃

国企供应链公司最怕啥?被审计贴上融资性贸易的标签。这玩意儿不是真做买卖,而是借着贸易的壳子搞借贷,这是国资委严令禁止的。那哪些字眼一出现,就会被审计盯上?

1、固定收益、保底利润:正常贸易就是有赚有赔,固定收益就是利息,妥妥的融资嫌疑;

2、无实际货权转移、货物不移动:没有货物的流转和移动,就是虚假贸易;

3、仅提供资金服务、走账通道:等于承认自己是放贷的;

4、上下游是关联方:比如上游是A公司,下游是A的子公司,货在自家人手里转,十有八九是融资;

5、循环交易:A卖给B,B卖给C,C又卖给A,钱转圈货不动,典型的融资套路。

记住:这些词千万别出现在合同、补充协议、聊天记录里,提都不能提!

三、真实踩坑案例:因合同措辞含糊或缺乏风控措施,多家国企损失几百万乃至几亿元

1、案例一:某国企因质量条款写太糙,最终净亏500万

某国企供应链公司(甲公司)跟上游签采购合同,购买一批化工原料,质量条款就写了“符合行业标准”。甲公司付款后,把原料卖给下游乙公司,乙公司收到货后检测,发现“纯度不够,不符合自己的生产要求”,因此拒收还要求赔偿损失。

甲公司去找上游,上游却说“我这货是符合行业标准的,是乙公司要求太高”。法院一看合同,“行业标准”没具体说是哪个标准,也没约定验收程序,最后判甲公司对下游承担赔偿责任,赔了800万,回头找上游追偿,因为证据不足,只追回300万,净亏500万。

教训:质量条款一定要写死标准、验收方法,第三方检测报告最后还可能成为你的举证材料。

2、案例二:某国企因没写清担保条款,1000万预付款打水漂

某国企(丙公司)跟供应商丁公司签合同,买一批设备,付了1000万预付款,丁公司找了个关联公司戊公司做担保,合同里写“戊公司为丁公司提供担保”。结果丁公司收了钱却没交货,后面还跑路了。这时国企丙公司找担保戊公司要钱,戊公司说“我只是信用担保,没钱赔”。后面法院一看,合同没说清是“连带责任担保”还是“一般担保”,最后判戊公司承担“一般担保责任”,得先起诉丁公司,执行后要不到钱了才能找戊公司,而此时丁公司早没资产了,也就是说国企丙公司这1000万基本打了水漂。

教训:担保必须写清“连带责任担保”,最好是银行保函,关联公司的信用担保不靠谱。

四、国企供应链公司跟上下游签合同的避坑招数

1、防范上游(供应商)的风险:货不对板、不发货、发假货

  • 签合同前查上游底细:严格审查采购方主体资格、信用状况及履约能力,警惕与高风险主体交易。比如用企查查、天眼查看看有没有失信记录,有没有实际经营场所,别跟空壳公司做生意;

  • 验货要严、全程留痕:按合同约定的标准,找专业的人或者第三方机构检测,拍照、录像、留检测报告,谁验收谁签字,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完善的合同及履约过程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合同正本、沟通记录(邮件、聊天记录)、发货签收单、验收报告、付款凭证等关键证据,做到全程留痕。

2、防范对下游(客户)的风险:收货不付款、找借口压价


  • 先查下游信用:交易对手的资信都要查清楚,看它有没有拖欠别人货款的记录,能不能付得起钱,小公司别做太大的单;

  • 核心条款严审:重点审核合同主体、标的物描述、价格与付款条件、交货验收流程、违约责任设置、争议解决方式等核心条款的清晰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 付款条件要硬:能“款到发货”就别“货到付款”,实在要后者,就得约定“货到3天内验收,合格后24小时内付款,超时收滞纳金,逾期7天有权把货拉回来”。


最后给大家划重点,签合同记住这几点,能避开90%的坑:

1、条款要细:质量、交付、付款、违约,都要写得清清楚楚,别用模棱两可的词;

2、敏感词要删:“固定收益、无货权转移”这些话,书面文件里绝对不能有,每年要更新模板合同,把最新审计口径写进去;

3、担保要实:优先用银行保函,定金别超20%;

4、流程要留痕:合同、送货单、检测报告、付款凭证,都要存档,至少存10年(审计可能查旧账);

5、风控要严:业务部门别自己拍板,合同必须过法务和风控部门,他们说不行的,就得改;对于重大合同(如≥5000万或预付款≥30%)可以外聘律师做二次复核。

总而言之,以前靠胆子大挣钱,现在靠脑子细活命。国企供应链公司,面对上面的既要又要还要已经够辛苦了,十几个人的团队,每年却要求几十亿的营收,还要做到合规且0风险,可谓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本来利润就少得可怜,如果还因为合同条款设计等小细节,而把全年甚至几年的利润都赔进去,那真是得不偿失了。

当然,国企供应链公司在开展业务时,除了需要格外注意合同签署的细节外,还需要从事前的客户准入、业务尽调——事中的运营交付、风险跟踪——事后的催款处理、坏账管理等环节入手,做好每一个环节的风控工作,才能尽可能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但关键是怎么做?比如合同怎么签、怎么盘库才清楚、怎么无死角做尽调、审计质疑怎么回、怎么选交易对手、跟民企合作要注意啥、客户准入标准怎么写、业务负面清单怎么划......

所以,为帮助各地方供应链公司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风控工作的方式方法,在业务开展的全流程中做好风险控制,2025年8月14-15日,我们联合了2位拥有20多年供应链风控实务经验的专家老炮,在深圳将举办首期《供应链业务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专题课》

本次课程将从操作细则的视角,为大家讲解供应链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控工作方法与规范,让所有与风控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商务、物流等岗位,能够以最快速、最省钱、最省力的方式升级日常风控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制定出明晰的规制和可靠的标准,以此实现精细化运营,提高工作效率,切实防控原来粗放运营下潜藏的巨大风险,确保该拿下的业绩拿下、该免责的可以免责。

把事前-事中-事后场景中的每个风控要点,都细化到每个工作场景中、每个岗位职责中,用几张表、几组动作,让业务、风控、法务、财务、运营等都能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真正把风险从事后灭火变成事前掐灭,那就能让国企供应链公司更加放心地开展业务了,也不怕真的出风险,因为这些做到了,即使出风险也能尽力免责......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万联网2025年Q3公开课排期计划:

序号

课程主题

时间

地点

1

第五期国企供应链风控实操课

7月10-11日

济南

2

第二期国企供应链业务快速发展与合规增收实操课

7月24-25日

郑州

3

第一期供应链全员全流程风控操作细则实操课

8月14-15日

深圳

4

第一期冻品行业供应链业务实操课程

8月28-29日 上海
5 第六期国企供应链风控实操课

9月11-12日

武汉
6 第六期煤炭供应链业务实操课

9月25-26日

武汉

更多排期找万联网李老师19168536275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没天理!国企供应链风控进退两难:起诉就告你融资性贸易,不诉就损失几千万、几亿元国资...不是缺乏风控意识,而是根本不会风控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