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再到100!国企布局农产品供应链必须摆脱盲目跟风,尊重资源禀赋,走出“本地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

万联网 , 毛莉 , 2025-08-15 , 浏览:62

农产品供应链连接着田间地头与百姓餐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地方国企凭借政府信用背书与资源整合优势,正积极投身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然而,这条看似前景广阔的赛道实则荆棘密布。

为了帮助大家找到更多的落地路径,2025年7月31日晚8点万联网微课堂第238直播特别邀请了拥有18年风险控制和业务产品线设计等方面经验、深耕农产品供应链多年原中农网副总裁、海南乐为农农产品数字化有限公司前CEO 、湖北十堰昌欣菌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战略顾问、优肯金融研究院供应链首席指导师鄢雄伟先生,坐镇万联网视频号直播间,与万联网高级分析师兼产品总监许书川展开对话,深入剖析了国企入局的核心动因、行业本质痛点,并系统性地提出了科学选品策略与体系化实施路径。

一、战略入局:国企为何必须锚定农产品赛道?

鄢雄伟在直播中指出,农产品供应链对地方国企的吸引力,源于其不可替代的四大战略价值:

(1)稳增长特性显著。 相较于步入调整期的房地产、基建及大宗商品行业,农业展现出逆周期韧性。农产品连年增产、价格稳健上行,使其成为可预期的稳定增长型产业,契合国企寻求可持续业务基础的需求。

(2)营收质量真实可靠。农产品“季产年销”且最终被刚性消费的特性,使其贸易背景清晰透明。不同于可长期囤积的工业品,农产品年度产销基本匹配,在金融机构眼中属于“真实贸易”优质标的,更易获得融资支持,支撑国企规模发展。

(3)服务地方民生与政企使命高度契合。国企深度参与地方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是落实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核心角色贯穿从引导种植、建立流通体系到对接市场全链条,直接惠及本地农民,创造显著社会效益与民生价值,是地方政府“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工程。

(4)产业链条长,切入机会丰富。农业供应链环节众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问题复杂,这恰恰为国企提供了广阔的介入空间与整合机遇。无论是聚焦单一环节精耕细作,还是如中粮般布局全产业链,其机会潜力在当前环境下更具比较优势。

二、直面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的三大核心痛点

在直播中,鄢雄伟老师指出,农产品供应链自带的天然属性,使得进入该领域的企业面临一系列难题,需以系统性思维来破解。投身农产品供应链,国企必须清醒认识并跨越以下几大行业“拦路虎”:

1、非标准化难题:农产品“靠天吃饭”的本质导致其天然存在显著的非标准化程度、损耗较高、季节性强、链条长、参与主体分散等特征。尽管部分品类(如冻品、标品水果)正逐步标准化,但当前中国80%以上的农产品仍属非标品。这种属性显著推高了风控、业务执行与管理的复杂度和难度,也提高了协同成本。

2、产业认知深度不足: 许多供应链企业尚未真正深入农业种植与生产源头,对农作物生长条件、投入品需求(种子、化肥、土壤、技术)及核心产区价值缺乏深刻理解。农产品品质高度依赖产地和种植者,脱离核心产区(如广西云南的糖、特定地域的道地药材)的供应链布局往往难以成功。企业亟需突破认知局限,围绕产区特质发展供应链。

3、体系化管理缺位: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收购、加工、仓储、物流、销售)高度依赖,无法割裂运作;一旦环节之间的协同不足,容易在库存与销售之间形成错配,造成资金占用与资产贬值。传统“项目制”、“单点切入”模式(如仅做仓储或加工)难以适应现代需求;缺乏全链条视角的体系化布局,将导致业务零散、规模受限、抗风险能力弱,最终影响核心竞争力。

总之,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难点在于“非标性+认知不足+体系化缺失”的综合叠加。要破解这些难题,既要理解品类特征,又要建立以资源禀赋为根基、以全产业链协作为导向的落地框架。

三、科学选品:品类划分与战略聚焦之道

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产品品类,鄢雄伟老师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思路。将农产品按与产区、规模化、贸易便利性等维度进行系统化属性分类,为国企战略选品提供清晰框架:

1、大宗粮食类: 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大豆、高粱等主粮属于稳定、大规模的需求驱动型品类,特点是规模巨大、关乎国计民生与战略安全,价格透明、流通环节短、利润较薄,具有较高的全球/区域贸易参与度,适合追求稳定规模的企业。

2、生鲜类:涵盖果蔬、叶菜、猪牛羊鸡(活畜及蛋品)、鲜活水产(鱼虾蟹)、鲜奶及短保乳制品。核心痛点是高损耗、强时效性,极度依赖高效的冷链物流与快速周转能力,对运营管理要求极高。

3、干制类: 由生鲜脱水而成,如干香菇、木耳、脱水蔬菜、水果干、肉干、鱼干、杂粮、中药材(金银花、枸杞等);优势在于保质期长(可达数年)、标准化程度相对提高(因分级分选)、流通损耗低、具有加工增值空间,是较易管理和拓展的品类。

4、冷冻类: 包含冻品肉类(猪牛羊禽)、冷冻水产、冷冻果蔬等。中国冻品市场潜力巨大(对比美国70%的占比),是居民蛋白质重要来源,且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但需注意细分品类(冻肉、冻鱼、冻禽)的行业规则与链条差异显著。

5、深加工类: 指米面粮油精加工品(挂面、杂粮粉)、果蔬罐头、即食密封包装食品、调味品、营养保健品等。代表农产品价值链的提升方向,利润空间相对可观,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关键领域。

选品核心原则:

1、深度认知先行: 切忌笼统选择“冻品”或“生鲜”,必须深入理解目标细分品类的特性、规则与链条。

2、立足资源禀赋:紧密结合企业所在地域的核心农产品资源(如河南的面粉、新疆的特色农产品)与自身优势(仓储、物流、加工能力)。

3、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承认全产业链覆盖(田间到餐桌)的极高门槛(通常仅央企能及);聚焦自身最有能力掌控和创造价值的环节,在特定链条上“做深做透”。

中国各地有不同的核心产区,核心产区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企业该从哪些品类切入。鄢雄伟在直播中强调:“要走出核心产区认知,围绕产业链布局,围绕本地优势做深做透,同时把本地资源通过外部连接与协作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这是实现区域与全球协同的关键思路。

四、体系化破局:从理念到落地的系统化路径

直播中,鄢雄伟重点阐述了地方国企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农产品供应链业务的体系化落地打法,避免盲目跟风、避免“对标他人后马上复制”的误区,并提出若干落地原则与实施要点。

为克服行业痛点,实现从“项目制”向“体系化”跃迁,鄢雄伟建议国企遵循以下三大核心原则:

1、资源禀赋为根基:

(1)围绕本地产业优势,内向深挖:充分评估本地独特优势——优势农产品资源、物流节点位置、消费市场辐射能力、产业集群基础(如河南面制品产业)、政策支持重点等;践行“一县一品”乃至“一地一策”。将本地的仓储、物流、加工能力及产业集群等资源作为根基,围绕本地的优势构建合适的供应链布局。

(2)形成“多点连线”的产业协同网络,外向联通:明确本地在更大产业链中的定位(生产源、加工地、集散枢纽等等),以此为核心节点,主动对接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网络,通过合作延伸服务范围,而非局限于一亩三分地。

2、投入产出为标尺:

(1)理性预期回报: 不同品类商业模式迥异。大宗商品宜走“薄利多销”量能路线,追求稳定而非暴利;生鲜类依赖高效运营能力以控制损耗、提升毛利;重资产全链布局(如建专用线、大型冷库、绑定产地)需承受长周期、高投入,但成功后壁垒高、回报稳。

(2)严控风险边界:基于清晰的投入产出模型设定安全边界,避免为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利润而迫使业务团队进行高风险的价格投机(“赌行情”)。

3、地域属性为边界,服务双重价值:

(1)深耕本地市场: 优先服务好本地刚需消费场景(如学校食堂、企业团餐、社区供应),建立稳固的基本盘和渠道能力。这是国企的“主场优势”,也是走出去的基石。

(2)内外协同发展: 在扎根本地市场、整合本地资源的基础上,再图全国化或全球化供应链布局,实现“服务本地民生”与“拓展外部市场”的双重价值创造。

以上这三个原则,是地方国企去做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业务的基础。基于此,鄢雄伟提炼出指导国企做农产品供应链的“四不做”和四优先”行动纲领

1、四不做:

(1)不做脱离地域属性、毫无本地优势的孤立业务。

(2)不做依赖高风险价格波段、波动剧烈的投机性品类。

(3)不做远超自身资源与管控能力的业务(需先夯实基础)。

(4)不做违背国企定位的纯市场化投机。

2、四优先:

(1)优先特色本地品类:围绕本地核心农产品,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

(2)优先高频刚需品类:聚焦百姓日常高频消费品(如米面粮油、基础果蔬肉蛋),利于团队快速成长与业务可持续。

(3)优先低损耗/易管控品类:初期规避管理难度极高的品类(如高损耗生鲜),可选择干制品、大宗品或深加工品作为切入点。

(4)优先轻资产与政策契合: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轻资产启动;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对本地农业的支持政策,借势发展,更易获得金融支持。

五、观众提问,嘉宾实战拆解

直播最后,鄢雄伟针对观众问题提问,重点聚焦实操策略与风险规避,进行了答疑,强调“轻资产试水、纵深做重、全国布局、严守合规”。以下为嘉宾答疑的核心观点,总结如下:

1、选品别死磕本地,全国找机会:
不用管你本地农业发不发达。中国农产品产地分散,比如苹果,烟台有,陕西也有。关键是找到你擅长或有资源的1-2个品类(比如本地特色或电商热销品),然后围绕这个品类去全国布局供应链,别只盯着家门口那一亩三分地。

2、起步要“轻”,但得真干事:
刚开始别砸大钱建厂囤货(重资产)。找周转快、风险相对小的环节切入,比如帮工厂采购原料或分销产品。投个几百万试试水,核心是把团队练出来、模式跑通。记住,轻资产不等于空手套白狼,你得有真本事(比如品控、渠道)。

3、别只会“垫钱代购”(代采):
光给人垫钱买货(代采)没前途,人家不需要钱你就没活干。得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上搞品控、加工(比如把鱼分选分级、做深加工);向下建自己的销售渠道(比如直营点、找分销伙伴)。目标是除了钱,你还能提供别的价值(物流、品牌、服务)。

4、发票是大问题,必须合规走正道:
农产品源头发票过去乱,但现在国家管严了,虚开发票死路一条!解决办法就是让农民自己在手机上开电子发票,或者跟正规合作社、基地合作现场开票。那种走私账、不开票的批发市场生意,国企干不了也别去争,争不过还违规。找需要正规发票的客户,比如商超、工厂、出口。

5、损耗大?就是团队不专业!
农产品有损耗正常,但如果损耗率远高同行,根本原因是你的团队不行!专业团队会算总账(一批货进来多少,好货卖多少,次品卖多少),对标行业水平管理。损耗高得离谱?要么人偷了,要么人太菜!这种业务趁早停,换个能睡安稳觉的做。

6、想出口?深加工是王道,找对人:
初级农产品(新鲜蔬果)出口难,老外嫌农残超标。最好做深加工品(比如香菇干、木耳酱)。找买家?找专业外贸公司合作,参加国际展会,或者自己组建/收购懂行外贸团队。先搞清楚你的产品能不能进目标国家!

7、特殊品类(棉花、药材、冻肉)小心踩坑:

(1)棉花: 上游被大兵团把控,利润薄得很,光做贸易没戏,得往下游加工(比如做棉纱)延伸。

(2)药材/人参: 水太深!真假好坏价格天差地别。没金刚钻(懂行团队、能控品质)别揽瓷器活。最好从种植基地到加工一条龙搞。

(3)冻品牛羊肉: 线上卖流量贵,别光想着当平台。机会在产业深处:做好加工、仓储、分销,实实在在做事。

总之,核心就一句: 农产品供应链想干成,得扎扎实实懂产业、控环节、建团队、守规矩!光靠国企牌子或只会垫钱,走不远。选准品类,轻装上阵但深耕价值,合规是底线!

六、结语:以本地资源为根基,连接全产业链实现长效增长

农产品供应链绝非遍地黄金的短途赛道,其复杂性、专业性与长周期性要求国企摒弃“追热点”、“铺摊子”的粗放思维。

本次直播对话,清晰地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农产品供应链不是单点式的业务,而是一个需要以区域资源为根基、以全产业链协作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国企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与政府信用背书,为建立区域性、可持续的农产品供应链提供了独特优势。要真正实现从0到1、再到100的跨越,必须摆脱盲目跟风,尊重区域禀赋,走出“本地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建立起跨区域、跨环节的协同网络,形成稳定可复制的落地模式。

正如嘉宾鄢雄伟老师所强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在于“产业协同与区域共生”,只有在资源禀赋的指引下,才能真正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万联网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信息量大!国家数据局最新发声:今年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
下一篇:湖北千亿国资平台高管任上被查!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党委委员谢斌涉腐的“双面人生”:落马前十余天还在谈廉政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