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倒计时!9000亿坏账暴露恒大五大致命陷阱,警示行业供应链风控重构迫在眉睫
一张退市公告背后,是600万业主的毕生积蓄、9000亿供应商欠款和一个行业狂飙时代的终结。
8月12日晚,中国恒大发布公告,公司于8月8日收到香港联交所发出的信函,因未达成复牌指引,且未能于2025年7月28日之前恢复买卖,根据上市规则取消恒大上市地位。公告明确,公司股份的最后上市日期为8月22日,上市地位将于8月25日上午9时正式撤销,这也意味着香港交易所的电子屏将永久抹去03333这个代码。在停牌18个月后,中国恒大因未满足任何复牌条件被强制退市,标志着这家曾市值超4000亿的“宇宙房企”将正式终结资本市场征程。
停牌前,中国恒大的股价仅剩0.163港元,市值21.5亿港元,较巅峰期缩水超99%。这些数字背后,是2.4万亿债务黑洞、162万套烂尾楼和约600万掏空“六个钱包”却面临“钱房两空”的业主。
01、风暴中心,恒大退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恒大退市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一场早有预兆的资本葬礼。自2024年1月29日停牌以来,该公司始终未能满足复牌条件,最终触发港交所“快速除牌”机制。
8月12日公告中“无意申请复核”的表态,宣告了其彻底放弃资本市场的挣扎。
退市直接剥夺了恒大在资本市场的输血通道。对30万散户股东而言,股票彻底沦为无法交易的电子符号;对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等国资股东而言,250亿投资全额蒸发。
更严峻的是,清盘人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仅掌控100余家子公司,资产价值约270亿港元,实际变现金额仅20亿港元。面对3500亿港元的已申报债权,清偿率不足1%。
对遍布全国的烂尾楼项目,退市切断了最后的资本运作可能。失去“债转股”等金融工具后,保交楼只能依靠枯竭的自身现金流和政府协调,复工率从当前40%继续下滑已成定局。
02、供应链断链,9000亿债务压垮产业生态
恒大崩塌最惨烈的代价,转嫁给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9000亿元工程款及商票欠款,在产业链上撕开一道深不见底的血口。
例如:南通三建被欠360亿濒临破产;广田集团因88亿坏账被迫重组,创始人股权缩水至5%;三棵树追讨1.92亿欠款仅获赔674万。中小供应商清偿率不足0.5%,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
建材家居行业更是成为重灾区。部分头部企业被迫将恒大应收款100%计提坏账,导致净利润直接腰斩。而众多中小企业则面临订单中断与资金链断裂的双重压力。
近几年,家具、建材与装修企业向房地产商的追债动作屡有发生。我乐家居、三棵树今年公布了向深圳恒大材料的诉讼进展情况,要求支付欠款。更早前,索菲亚、金螳螂、江山欧派、全筑股份、广田集团、宝鹰股份等众多企业也曾发起相关诉讼行为,但最终能成功要回现金的情况非常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或者达成债转股、房抵债的解决方案仍是普遍结果。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过去依赖房企大宗业务的增长逻辑已然失效。恒大通过商业承兑汇票、保理融资等工具构建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原本旨在让供应商凭借贸易背景提前获取资金,却因核心企业信用崩塌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传染链。
03、风控失守,恒大暴雷的五大致命陷阱
回溯恒大败局,其扩张路径中埋藏着五重致命缺陷,为金融行业和众多企业提供了血淋淋的反面教材:
1、高杠杆扩张模式埋下第一重隐患。恒大采用“短贷长投”策略,用1-2年期债务支撑3-5年开发周期。2020年其财务费用高达817亿元,日均利息支出2.24亿元。债务规模则从2016年1.16万亿飙升至2023年2.4万亿,相当于贵州省一年GDP。
2、盲目多元化分散了资金与精力。恒大从2013年起跨界足球、矿泉水、汽车等领域,多数业务亏损。例如,恒大冰泉三年亏损40亿,恒大汽车耗资474亿仅交付不足1000辆车。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70%跨界并购失败,恒大在缺乏专业团队下盲目扩张,加速了现金流枯竭。
3、流程失控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恒大巅峰期拥有20多万员工、1000多家子公司,但管理仍停留在“人治”阶段。项目审批表面设置18道审批流程,实际决策仍由许家印“一锤定音”。财务与业务数据割裂,总部无法掌握地方真实债务;营销部门盲目承诺交房,工程部门却因资金短缺停工。
4、政策误判使企业偏离航向。2016年,中央明确“房住不炒”后,恒大高层仍坚信“政府不会让房地产硬着陆”,继续高价囤地。2020年其净负债率高达152.7%,远超万科29.7%。当“三条红线”政策出台时,恒大各项财务指标全踩红线,融资渠道被彻底卡死。
5、畸形文化催生系统性造假。“要么交业绩,要么交尸体”的内部口号催生了畸形的考核文化。例如如,区域公司为完成目标违规预售、虚假宣传,财务部门通过调整交楼清单、修改系统时间等方式虚增收入。2019-2020年恒大累计虚增收入5600亿元、利润920亿元,最终遭证监会重罚41.75亿元。
04、生态重建,建材家居行业的生死转型
面对恒大的惨痛教训,这也警示行业各相关方,必须从财务纪律、战略聚焦、组织能力等多方面构建风控体系,避免重蹈覆辙。
以建材家居行业为例,其正从四个维度重构商业模式:
一、客户结构优化成为首要防线。企业将合作重心转向央企国企,皮阿诺通过引入保利资本实现国有资本联动。与优质民企合作时建立严格付款保障机制,设置预付款门槛和进度款节点,避免重蹈垫资覆辙。
二、风险管控体系全面升级。供应商开始建立动态信用评级系统,依据客户负债率、现金流等指标分级管理;在合同中设置交叉违约条款,一旦客户出现重大违约立即停止供货。
三、业务领域拓展打开新增长空间。例如,金螳螂重新聚焦公装领域,发展EPC总承包与装配式装修技术;更多企业向旧房改造、适老化装修及公共工程延伸,降低地产依赖。
四、渠道模式创新重构资金流转。通过发展工程经销商网络,让经销商参与资金周转,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这种转变标志着行业从垫资驱动向风险可控、多元发展的新阶段过渡。
05、小结
日本Bioagen凭借VesectTM和ACT-MitoTM等专利技术,在健康养护领域打开市场,而恒大沿用房地产思维布局多元化却惨败收场。国内外两个案例的对比折射出产业规律的本质:任何缺乏技术深耕与现金储备的盲目扩张,终将被市场反噬。
恒大退市用2.4万亿负债代价证明:生意不是赌局,而是风险与收益的精密平衡。随着0333.HK代码即将从港交所消失,当前建材家居企业的转型样本也正在生成。例如,皮阿诺联姻保利资本、金螳螂发力装配式装修、三棵树重构客户评级体系...这些碎片正在拼合成后恒大时代供应链的生存图谱。
商业世界的残酷法则从未改变——潮水退去时,裸泳者终将出局,而敬畏市场者才能拿到下一轮竞争的门票。
来源:万联网

下一篇:湖北千亿国资平台高管任上被查!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党委委员谢斌涉腐的“双面人生”:落马前十余天还在谈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