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资产→现金牛!“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破局国有资产困局:湖北如何用“十六字方针”盘活21.5万亿存量?

万联网 , 毛莉 , 2025-11-12 , 浏览:1831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湖北省提出的这一改革口号,正引发一场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网,2024年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进会上强调,要更加深刻把握“三资”管理改革的三项原则,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此举是湖北省首次系统性地将“三资”与“三化”捆绑表态,体现了地方政府在面对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等挑战时的积极应对。

截至2024年底,湖北省通过这项改革已全面清理出高达21.5万亿元的国有“三资”。在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这些资产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不足30%,远低于上海、安徽等省市。

01 改革动因:资源闲置与财政困境

在国内经济新旧动能交替的关键时刻,政府财政尤其是基层政府财政相对偏紧。为有效推进地方规范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不打折扣,各地都在寻求新的路径。

湖北省提出的“三资”改革,正是对这一挑战的回应。其核心原则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国有资源的管理和运营方式。

“三资”改革不仅是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改革的背后,是资源闲置与资金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

许多国有资源一直未能有效转化为可能产生经济效应的资产。例如,林业、水利、能源、数据、园区等资源,由于登记造册、权属定性等工作尚处于早期阶段,其经济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同时,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国有资产,或处于闲置状态,或因管理能力不足而低效运行。

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例如,在四川成都,当地城投集团通过系统梳理发现,旗下拥有大量老旧厂房、闲置楼宇,这些资产虽地处优质区位,却因功能落后、设施陈旧而长期处于低效运营状态。这些资产的增长潜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02 盘活路径:“十六字方针”的实践智慧

宁愿慢不要乱,激活“三资”怕急功近利,湖北对“三资”改革总结出“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十六字方针,为各类资产找到了最适合的盘活路径。

1、“能用则用” ,强调将资源用在刀刃上。在湖北十堰,一片闲置老厂房没有简单推倒盖商品房,而是用于招商,吸引远景动力投资120亿元建智能锂电池厂,使老厂房变身“产业引擎”。

2、“不用则售” ,关键在于绝不“贱卖”。湖北的做法是先请专业机构估值,再放到公开市场拍卖。例如,某地园区闲置办公楼经评估后公开竞拍,成交价比底价高出15%,既盘活了资产,又守住了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底线

3、“不售则租” ,追求稳定收益。武汉青山江滩有段岸线开发难度大,就交给专业团队运营,引入社会资本建长江囍文化乐园。如今这里既供市民休闲,每年还能收取稳定租金,将静态江滩变成了持续生金的“摇钱树”

4、“能融则融” ,让资产变为融资凭证。对于一些难以租售的资产,湖北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激活其价值,例如武汉公交集团把未来几年的线路票款收益作为抵押,发行了华中首单碳中和ABN(资产支持票据),首期融资6.01亿元,利率比传统贷款低不少。湖北文旅集团接过一批行政单位的闲置资产,改造成高端养老院,既解决了资产闲置问题,还靠项目融到了建设资金,一举三得。

03 地方实践:多元探索与创新突破

面对资产盘活过程中的复杂挑战,各地也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管理方法。

在江西奉新县,盘活国有资产已成为破解资产闲置与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抓手。县财政局联合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重点排查闲置敬老院、卫生院、乡村学校及老旧办公用房,建立“一资产一档案”动态台账。通过精准摸排,奉新县已完成全县32处重点闲置房屋清查,为分类盘活提供了精准数据。该县创新性地将上富镇原中心卫生院改造为精神病专科医院,新增200余张床位,不仅解决了患者“住院难”问题,更填补了县域精神健康服务缺口。

江西吉安市则构建了“五个一批”盘活机制,包括资本运作一批、开发运营一批、变现处置一批、组合打包一批和移交注入一批。面对资产确权的难题,吉安市探索形成 “摸、研、沉、建、督、销”六步工作法,系统施策、精准发力,全面提升确权办证效率。截至2025年10月,吉安市国有企业资产盘活率达42.5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活率达88.75%,自然资源资产盘活有序推进。

湖北阳新县,政府储备土地“用、售、租、融”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县交运局原办公场所土地经收储后,交由县交建公司建成智慧停车场,不仅有效缓解了老城区停车压力,每年还可创造40余万元的停车费收入。

黄石大冶的废弃矿山上,光伏板整齐排列,这些板子发的电用于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然后进行储存——曾经的“生态伤疤”已变成了氢能仓库。

04 创新工具:金融赋能与杠杆效应

资产证券化在湖北“三资”改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激活存量资产的重要金融工具。

例如,湖北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2024年发行了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融资3.01亿元,利率仅2.5%,期限长达18年,比找银行抵押贷款借得多、用得久、利率低。这一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收租金的楼变成能持续融资的资本工具。

此外,湖北省还推动全国首单“革命老区+长江经济带”双贴标CMBS的成功发行,为红色文旅资源的盘活提供了范例。同时,湖北省首单保障性租赁住房ABS的落地,标志着保障房融资模式取得关键突破。

在资金杠杆化方面,湖北省则展示了“以小撬大”的智慧。省级财政出资10亿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湖北省财政厅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这笔种子钱已撬动1168多亿元信用贷款——相当于1元种子钱催生出116元市场资金,有效缓解了小企业和创业者的融资难题。

05 深层逻辑:从资源管理到价值运营的变革

湖北省“三资”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从依赖增量投入转向优化存量资源配置。这一变革的深层逻辑,是推动国资管理从“资源持有”向“价值运营”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普遍存在国有资源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现象,形成了“资源沉淀”与“资金缺口”并存的矛盾局面。通过系统盘活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舒缓各地财政紧平衡问题,更能最大化国有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资”改革不仅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环节。它有助于从更深层次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衡量“三资”改革成效,不能只看财政增收的“数字账”,更要算民生改善的“民心账”和长远发展的“战略账”。

06 未来展望:改革深化与价值升华

随着“三资”改革深入推进,其示范效应持续扩大。未来,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国有资产盘活将迎来更多创新工具。ABS扩募机制试点和公募REITs市场“首发+扩募”双轮驱动,将为存量证券化产品注入优质资产。同时,数据资产林业碳汇等新型权益资产的确权与估值体系完善,有望成为证券化市场的“新标的”。

此外,“三资”改革还将推动地方城投平台加快转型,从“融资-建设”向“运营-盘活”转变这将促使城投公司更加注重专业化运营效率,从管理中创造稳定、可持续的市场化现金流,显著改善地方国企的自身造血能力。

国有资产盘活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它体现了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从单一经济价值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演进。那些曾经沉睡的资产,正通过改革的力量重获新生,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源:素材源自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湖北省财政厅等万联网综合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上一篇:重磅布局!这家万亿级央企揭牌成立产融集团,欲如何重塑能源产业链金融生态?
下一篇:一纸警示函,某城投国企一夜蒸发90%营收,背后藏有何猫腻?监管重拳之下,城投靠大宗贸易刷流水的伪转型之路到头了!
QQ好友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